
5月14-17日,校党委党校第144期“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海誓山盟·精准脱贫”志合示范班举行。来自全校33个学院的36名学员远赴宁夏隆德,学习长征精神,接受党情国情社情教育,感受脱贫攻坚战取得的伟大成就,开展了一次党建能力提升之行和闽宁协作大局下的“精准脱贫”实践帮扶之行。
校地重视 共促成效
作为学校今年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次学习班得到了校党委高度重视,校党委书记张彦专程为学习班作专题党课,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建发作行前动员讲话,副校长邓朝晖,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孙理参加了活动,表达关心、提出要求。

李建发在动员讲话中希望各位“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通过身临其境的党建理论和实务学习,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提升党务工作的履职能力,同时充分发挥优势和专长,主动参与,积极融入地方“精准脱贫”工作。他强调,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要提升素质、练就本领,切实增强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大学建设的信心和能力;要深入基层、发挥优势,扎实推进校地结对帮扶“精准脱贫”工作。

学习班一到隆德,张彦就以“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努力以一流党建助力隆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题,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决打赢打好隆德脱贫攻坚战”“弘扬爱国奋斗精神,走好新时代知识分子的成长之路”“强化党建引领,发挥党支部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作用”等方面给全体学员上了一堂生动的专题党课。
张彦说,定点扶贫隆德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厦门大学的光荣使命,是厦门大学和隆德县共同的事业。在隆德县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本次示范班在隆德举行,是厦门大学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结对帮扶隆德县脱贫攻坚,同时也是闽宁协作大局下校地合作的一次生动实践,是学校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大学建设的一次积极尝试,更是一次学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接受党情国情教育、结合专业优势积极进行自身建设的西部之行。
张彦强调,教工党支部是学校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教师党员的基本工作单元,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高校基层的战斗堡垒,是党团结和联系广大教师的直接纽带,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支撑。各位“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要充分发挥带头人作用,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按照党支部“七个有力”的要求,着力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抓班子带队伍、师德师风建设、教育管理监督党员等工作上花力气、下功夫,切实提高教工党支部建设质量,以一流党建引领学校“双一流”建设。全体学员要以此次学习实践为契机,充分发挥“双带头人”党务和专业优势,精准对接隆德需求,凝聚脱贫攻坚合力,助力隆德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固原市委、隆德县委、县政府给予了本次学习班大力支持,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固原市委常委、副市长黄水木,隆德县委书记袁秉和参加活动并讲话。我校挂职干部、隆德县委常委、副县长马龙,隆德县党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刘云峰,我校挂职干部、隆德县沙塘镇张树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胡雄等人全程参与。我校党委组织部、党委党校在校党委的指导下,在隆德县委、县政府、县党委党校的协助下,对活动内容、学员的出行、食宿等方面做了精心设计和周密安排,确保了学习班的实际效果和全程顺利进行。
走村入户 用心调研
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将定点扶贫结对隆德的光荣使命交给我校。学校高度重视,按照“隆德所需,厦大所能”的方针,紧紧围绕隆德县经济社会发展急需项目,扎实开展精准对接,打出了一套包括教育、智力、产业、医疗扶贫等在内的“组合拳”,全力帮助隆德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今年4月26日,隆德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成功脱贫“摘帽”。本次学习班聚焦“精准脱贫”,在隆德期间,学员们听讲座、走现场、看成效,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对隆德县脱贫攻坚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厦门大学和隆德县在扶贫结对子中结下的山海情谊有了更深的体会:

——学员们聆听了宁夏固原市委党校副教授邢崴栋作的《翻天覆地、脱胎换骨的变化——固原市精准脱贫的经验与启示》专题讲座。邢崴栋回顾了固原市精准脱贫的风雨历程和显著成效,介绍了主要做法和举措,从理论高度总结了典型经验和启示。他说,精准脱贫,国家政策是坚强后盾,加快发展是根本出路,改革创新是关键所在,生态移民是重要途径,自力更生是内在动力。
——学员们走进了沙塘镇张树村,参观了人造花扶贫车间和腾龙牧业合作社。这些年,学校出资帮助张树村建设电商服务中心,村里优质的牛羊肉和土特产通过平台销往全国各地;扶贫车间建在村子里,实现了村民们就地就业增收脱贫。
——学员们走进了六盘山工业园区(闽宁扶贫产业园)。这些年,隆德县以产业扶贫为重点,依托我校校友林小辉领衔的福建康业投资公司开发建设闽宁扶贫产业园,通过招商引资、增资扩产、发展特色产业等方式,解决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
——学员们走进了凤岭乡李士村和于河村。这些年,凤岭乡李士村着力通过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形成了超市、醋厂、油坊、小杂粮磨坊和农机服务队“五驾马车”,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被诸多媒体“点赞”;于河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魏氏砖雕近年来开始了公司化、规模化经营,并吸收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
——学员们走进了闽隆福馨托创园。这些年,隆德县把残疾人托养纳入全县脱贫攻坚大局,努力建设残疾人安居社区、康复基地和致富平台,形成了残疾人托养、康复、工疗、就业、创业一体化的托养模式。
——学员们走进了观庄乡前庄村。这些年,前庄村在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基础上,建成村文化广场、休闲广场、老年幸福院、老饭桌、留守儿童关爱之家,全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大为改观。
在这些地方,学员们仔细参观、用心聆听,边走边看,边看边问,许多人始终“不放过”讲解员,不断地追问,不停地记录。在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村民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中,学员们真切地感受到隆德县脱贫攻坚7年来带给群众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大家为隆德的今天的成就欢欣鼓舞,为隆德的明天的希望加油打气。

除了考察脱贫攻坚,学员们还参观了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馆、甘肃会宁红军长征会师纪念馆。在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述中,学员们再次回到8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感受当年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和理想信念高于天的高尚情怀,以及与各族人民群众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坚定了理想信念和改革发展的信心。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段段深情的回忆,让不少学员红了眼眶。嘉庚学院郑伟老师深有感触地说:“将党课直接开在长征路,我深受教育!……无数的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不为自己,只为心中一团炽热的革命信念。长征作为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迹虽然结束了,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长征依然还在路上。”
精准对接 献计献策
考察之余,10位学员还分别深入隆德脱贫攻坚的乡村和工厂一线,根据本地乡村和群众所需,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电商扶贫、法律援助、教育合作、农产品深加工、农牧养殖、医疗扶贫等众多领域开展了13场专题讲座,加强科研成果和项目对接,切实帮助当地群众破解制约发展的难题。

许多学员为讲好讲座做了精心准备,充分利用时间,不顾路途辛劳,在绿皮火车上连夜修改课件。汉语国际推广南方基地的马翠华老师走过全球三大洲十余个国家,她围绕政治、地理、历史几个方面,向隆德县的高中生讲解了《外面的世界》,并将悉心准备的400多张从各地带回来的明信片分发给同学们,鼓励大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张德富老师深夜在火车上就准备着讲座课件,他从机器人的类型、研发过程和未来应用等几个方面,深入浅出讲解了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史。同时,结合自己指导的“我知盘中餐——大数据精准助农平台”项目,畅谈了电商实务;艺术学院陈胜凯老师是带病主动参加此次学习班的,他主讲了书法艺术,详细讲解如何才能写好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作为学习班的带队老师,校党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法学院何丽新老师,校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廖志丹老师也分别就妇女权益保障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工作创新同隆德县相关部门人员做了深入交流。
……
这些专题讲座和交流,在隆德刮起了一阵“厦大风”,短短半天时间里,就吸引了2300多人次参加,占隆德县本地人口的4.6%。不少学员成了“明星”“大咖”,当地干部群众主动与“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互留手机号码,加微信。在隆德县“强烈要求”下,多加了几场讲座,深入开展项目对接和洽谈活动。

在隆德期间,学习班还举办了“海誓山盟·精准脱贫”座谈会和厦门大学—隆德县精准脱贫研讨会,举行了厦门大学党委—隆德县委智慧党建云平台党费捐赠仪式,通过面对面互动交流的方式,就巩固提升隆德县脱贫攻坚成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校地精准对接。在交流会上,学员们纷纷表示,要真心帮扶,全力帮扶。大家也敞开心扉,脱贫“金点子”频出:
经济学院戴平生老师认为,抓好隆德县的教育扶贫,厦大可以从师资的角度给予帮扶,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师资,既要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来隆德支教,也要为当地培养“留得住”的好老师。
新闻传播学院毛章清老师说,校地帮扶要持久,就要充分动员隆德县各级部门党组和厦门大学各院系党组织就业务展开一对一对接;厦门大学还可以在品牌体系的建立与包装上做文章,让隆德县的牛羊肉、马铃薯、粉丝等产品“叫得更响”,更为人熟知。
翔安医院王玲玲老师说,翔安医院要从单纯的医疗帮扶向医疗、教学、科研“三位一体”帮扶转变。
公共卫生学院张师音老师说,目前,隆德县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显著改善,巩固这些成果,不能只是提供物资支持,要不断提供多维度、高层次的先进意识,着力加强基层群众立志脱贫致富的信心决心,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实现从“追赶变跟跑”,从“跟跑变并跑,乃至领跑”。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吴新烨老师说,业务工作需要人来开展,而人的工作需要党建来开展,要把党建工作与项目合作结合起来。
药学院吴彩胜老师说,虽然“摘帽”了,但隆德县贫困的经济生态环境没有根本改变,依然要不断地挖掘行业潜力,打造品牌价值,提高“造血”能力。
海外教育学院何宏耀老师认为,要抓好支教,让厦大的学生更好地为隆德县的年轻一代“扶智扶志”做贡献,同时也要积极支持隆德县的孩子们走出隆德,放飞梦想。
汉语国际推广南方基地马翠华老师认为,隆德县拥有弥足珍贵、极富特色的历史文化,但这些目前大多“养在深闺人未识”,需要深入挖掘,让隆德的文化旅游产业真正火起来。
交流碰撞 满载而归
本次学习班安排了分组讨论,并举办了结业式。学员们纷纷畅谈感想感受,大家表示,本次学习班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收获良多。通过实地走访考察,更加真实地体会到隆德脱贫攻坚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感受到厦门大学在助力隆德“精准脱贫”中彰显的一流大学的政治责任与使命担当。大家认为,基层教师党支部书记由“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来担任是十分必要的。“双带头人”不仅是“双肩挑”教师的责任,更是实现“吸引、带动”双促进效果的有力手段,既能以学术带头人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党组织,促进基层党建,又能在基层党建实践中带动老师们树牢立德树人意识,深刻领悟“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面对新时代,承担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学员们一致表示,要把此次学习班的学习成果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实际成效,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新模式,深刻领会学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内涵和外延,既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又推动每项工作落地落实落细。

何丽新作总结讲话,她希望学员们不断提高对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工作重要论述的认识水平,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双带头人”标准做好党支部书记工作,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发挥教师党支部在“双一流”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次高强度、多维度、有温度的学习班落下了帷幕,学员们带回的,是丰硕的收获,深入的思考,真挚的情感,还有一段段难忘的回忆,这些都将伴随着大家,在助力隆德县“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学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文\图 宣传部 陈浪)
责任编辑:陈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