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尤其是春节,是万家团圆的时刻,虽然大部分的师生都离校返乡,但我们的校园,并不是人去楼空,依然有一群人在默默坚守。这个寒假,宣传部的记者们走进实验室、图书馆,学生宿舍……记录那些坚守校园人们的点点滴滴,让我们从中感受到那份坚守带来的美丽与温馨。

人物一:化学化工学院徐海超教授
推开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徐海超办公室的门,首先看到的就是铺满书桌的文稿。当天,他正在为学界组织编写的化学类参考书撰写其中有关有机化学的章节。
“时间不够用,寒假更忙了。”这个寒假,徐海超一样不放假。“写”是其中最重要的关键词。写书、写基金申请、写论文……此外,徐海超还要将今年取得的科研成果做个完整的梳理,同时还要对未来的科研做个规划。这些都需要徐海超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专心码字。
除了将一年来积累完美“输出”,年轻的徐海超还需要不断“输入”养分——研读文献。平常工作,除了教学、科研,指导学生做实验,留给他研读文献的时间并不多。这个寒假,他要全部“补”回来。所以,放假期间,他还是不到九点就“上班”,直到夜里12点才“下班”。
“不能放假,也不想放假。”徐海超说,自己选择这份工作,是兴趣,更是责任,作为青年教师,应该更拼一点,多学一点。
浸心于工作的徐海超前几天才想起买了除夕那天回老家湖南的票,但由于太晚“抢”,只买到了“k”字头的绿皮慢车。当然,这次也和往常一样,返程的票也一同买了——在家住的日子只有短短两三天。“对于我来说,基本是全年无休。无论在飞机、火车上,还是在老家里,只是换个地方,继续工作。”

人物二: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刘舒雯
2018级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刘舒雯是图书馆的“常驻代表”,放假前是,放假后还是。
搜集资料、查阅古籍、阅读文献、构思文章构架、开始写论文。短短二十多天的寒假,被刘舒雯拆分成几个阶段,排得满满当当。
“任务好多,我打算除夕再回去。那时候可能就没大巴了,没事,那就出租车吧。”1月19日就已放寒假的刘舒雯,原本可以错开春运高峰期,但为了更好地学习,家在漳州的她决定驻守在图书馆,直到除夕当天再回家。“要对自己狠一点,走出舒适区。回家诱惑太多了,还是在图书馆好些,可以更专注地学习。”“哦,我还得买回校票了”,说话间,刘舒雯翻动着手机日历,“图书馆节后是2月11日开放,我就那天回来继续奋斗吧!”
目前,刘舒雯已完成了一篇论文的写作。接下来,她要开始研读《孟子译注》《韩国儒学史》《东亚儒学的同调与异趣》等多本专业书,为她剩余两篇论文的撰写提供知识储备。

人物三:保洁员邱常华
家在四川的邱常华是厦大后勤集团的一名老员工,已经在厦大工作了20多年。当记者走近他时,他正在用高压水枪清洗国光路上的残留涂料,这也是他在学校假期里的日常,除了做清洁,他还从事着学校的绿化,每天的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在厦大的这20多个寒假里,他一共只有3次回老家过年,其余的假期都在坚守岗位。说到过年,这位朴实的大叔脸上堆满了笑容,他高兴地说:“老婆孩子们现在都已经稳定在厦门,一家人可以团团圆圆地过年。”唯一的遗憾是年迈的老父母还留在四川老家。对于新的一年,邱常华说,首先还是要坚守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希望学校、也希望自己的家庭一年比一年好……说完这些,他的眼角泛起了泪光,又轻声地补充说到:“咳,还要希望远在四川的老父母平平安安。”

人物四:厨师林庆展
假期里,勤业餐厅照常开放,全天供应着各色佳肴,这背后是一群默默无闻的厦大餐饮人,他们心中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让留校师生吃上美味的菜肴。林庆展,是勤业餐厅的厨师长。2006年,他来到勤业餐厅,这一干就是整整13个年头。每年的寒假他除了要保障餐厅的正常供应,还要完成筹备留校师生年夜饭这个硬任务。林庆展是漳州人,尽管离家仅一水之隔,但他已经连续12年没能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饭,今年的除夕依然如此,他要继续带领团队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学校年夜饭的筹备工作中。对于新的一年,林庆展很认真地说,希望能学习更多的烹饪技巧,让餐厅为全校师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人物五:安防员许连生、杨建清
我们口中常说的“保安”,正式称呼是“后勤安防员”。负责翔安校区南安11宿舍园区安防工作的许连生和负责翔安校区映雪园区消防和监控的杨建清,就是偌大校园内上百名安防员中的一份子,也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许连生是厦门本地人,来厦大工作已逾5年。五年来,许连生的年三十总是在厦大度过的。今年也不例外,1月26日到2月11日期间,这份“三班倒”的工作刚好轮到他上“中班”——时间从下午3点到深夜11点,刚好占据了一家人团聚吃年夜饭、看春晚的时间。
许连生身上带着中国传统老父亲的色彩,朴实内敛,在物质需求上总不那么上心。许连生的年夜饭可能是一碗简单的泡面,工作性质要求他不能在关键时刻掉以轻心,一碗泡面虽然清淡,但换来了南安11宿舍园区除夕夜一晚的安稳,在他心里,是值得的。
“放假不放松。”是许连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显然不是他的一句口号——在接受采访的同时,他的目光始终注视着园区大门的一举一动,这或许是他多年来养成的“职业病”。
“我们工作时往往没有人陪伴,没有人聊天讲话。”许连生脸上带着一丝不善言辞的淳朴笑意,轻描淡写道,“除夕夜谈不上孤独,我们已经习惯了。”
尽管没有家人的陪伴,许连生的除夕夜却有着别样的“厦大温度”。年三十,安防员的微信群里会有大家互相发的小红包,金额不多,但也意在给对方新年讨个好彩头;当零点的钟声敲响,礼花齐放,安防员们会用手中的对讲机互祝“平安吉祥,身体健康”,送上最言简意赅的祝愿。

杨建清与许连生是好友,但两者有着诸多不同。
杨建清性格外放,热情洋溢,面貌极具“欺骗性”,神采焕发的他今年已是56岁年纪,“因为和学生走得近一些,自然也就年轻了。”爱好读书,钻研诗词,常给学生赠诗以示激励,曾经有两位他认识的学生结婚,他就分别以双方姓名作藏头诗,送上自己的祝福。后来,学生给他送上了一个美称——厦大保安诗人。接踵而至的采访让杨建清成为了“厦大安防界”的网红,但这份光环并没有给他带去特权。这个寒假,尤其是除夕夜,杨建清同样和许连生一样,坚守岗位。
杨建清的办公地点是映雪园区的消控室。除夕夜的烟火,在旁人看来是绚烂与喜悦,在杨建清眼里却多了一份警觉,“除夕夜要特别注意防火。学生的事是头等大事,一个学生的安全,关系到一个家庭,一个社会。我们这个岗位,严格来讲,一秒钟都不能缺席。”
18部电梯的情况他必须了如指掌,一旦有学生被困,他必须在三分钟之内解救出来;207个监控探头的屏幕下是他黑猫警长般的眼睛,宿舍园区内的一举一动他都看在眼里。这种在外人看来既枯燥又艰苦的工作,杨建清却倍加珍惜,“我来厦大工作已经4年2个月7天了,我非常喜欢这份工作,可以和学生交朋友,感受青春的活力,还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知识,跟上时代。”
其实,杨建清和厦大的渊源颇深。1999年,杨建清来厦大参观,那时他是一名厦大游客;2008年,杨建清送女儿来厦大读书,那时他是一名厦大家长;女儿毕业,他也就此扎根厦大,在厦大工作,成为了一名厦大保安。在厦期间,经过全国消防员培训,他获得了国家认证的消防员资格证,也在国家消防员考试中取得福建省级第二名的佳绩。回顾他的“厦大故事”,他感慨道:“我今年56岁了,到了60岁也不想退休。我与厦大,确确实实有很深厚的感情。感谢厦大与领导培养了我。”
“我一直在进步,展望明年,明年我也要进步,与时俱进。”谈到新一年的展望时,杨建清如是说。
我们所记录的这6个人,只是寒假中留守学校人员的一小部分,除他们之外,寒假、春节里默默辛勤耕耘的厦大人还有很多很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论你身处哪个校区,大家都在坚定不移地为自己的目标努力着,为厦大“双一流”建设努力着,也正是许许多多像他们一样努力工作的厦大人,才会有厦门大学最美校园的温馨与感动,才会有厦门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美好明天。
(宣传部 曹熠婕 陈联文 卢振 陈浪 学生记者 郑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