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立德树人 >> 正文
人文学院王传超研究员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论文预发表于BioRxiv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17日 来源:

5月16日,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德国马普所、德国考古所、俄罗斯文化遗产联合会、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人类学系、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学院考古系、罗蒙诺索夫莫斯科国立大学考古系和人类学博物馆、俄罗斯国立东方艺术博物馆、俄罗斯联邦达吉斯坦考古与民族志研究所历史系、美国韦尔斯利学院人类学系、瑞士巴塞尔大学史前与考古科学研究所、德国国家遗产博物馆等36家单位的46位共同作者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在BioRxiv上预发表论文《The genetic prehistory of the Greater Caucasus》,厦门大学人类学系王传超研究员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也是该国际团队中的唯一一位来自中国的合作者。

近年来的古DNA研究发现青铜时代早中期以颜那亚(Yamnaya)文化为代表的欧亚草原人群是由东部和高加索狩猎采集人群混合而成的。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该欧亚草原人群的祖先群体是在何时何地出现,以及是否与公元前四千年的一系列的文化和技术创新、印欧语系的扩散等有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王传超等成功做出了北高加索地区自6500年前到3200年前跨越3000多年的45个史前样本的高质量全基因组水平的数据。通过与已发表的古今人群进行比较,他们发现北高加索史前人群在遗传上与邻近的草原人群有较大的差异,而与南高加索古今人群在遗传上相似。颜那亚文化人群和所有后来的游牧草原人群都带有先前未被发现的与安纳托利亚农业人群(Anatolian)相关的祖源成分,该农业人群的遗传成分最可能是经由西侧路线进入到欧亚草原的,这对全面解析印欧语人群的早期起源和扩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草原上的迈科普(Steppe Maykop)文化人群则拥有额外的旧石器时代西伯利亚和美洲原住民相关的祖源成分,表明该遗传成分曾在欧亚草原上广泛分布。

该研究由德国马普学会、德国考古所、厦门大学南强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early/2018/05/16/322347

(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黄伟彬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