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立德树人 >> 正文
厦大学子在福建省第十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勇夺第一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17日 来源:

福建省第十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于5月10—13日在福州大学举行。厦门大学三支参赛队与来自海峡两岸的包括台湾金门大学、正修科技大学、福州大学、华侨大学在内的25所本科高校、67支竞赛队伍,共计201名大学生同台竞技,最终勇夺第一名和第三名,获得本次大赛的特等奖、一等奖。

本次竞赛以“竹材建筑结构模型设计、制作和加载试验”为赛题,紧密结合了福建省地质结构复杂、地震频发的情况,同时紧随美国“9.11”世贸双子塔倒塌事件发生后,国际上提出的最先进设计理念——考虑结构局部破坏的不敏感性以及结构的抗连续倒塌能力。在为期四天的比赛中,201名参赛选手围绕赛题进行了16个小时的封闭式模型制作,并在提交作品后对模型进行了称重和加载测试。省内土木工程领域的专家组作为评审团进行现场提问和点评,最终评选出优胜者。

模型制作过程中,我校三支队伍的9名参赛队员们分工协作,齐心协力。在同学们的默契配合下,克服时间紧、模型体量大、客场作战不确定因素多等困难,顺利完成模型制作。在模型的加载阶段,队员们精确把控加载时间,有条不紊的用热熔胶枪粘接108块共计54千克配重块,期间由一位队员向来自省内各高校的评委老师们介绍模型,模型独具匠心的设计也获得了评委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在随后的多阶段加载过程中,模型经历了20千克、30千克和自选重量的多阶段水平震动加载,并进行了随机剪除角柱和边柱的局部破坏测试。依靠从校赛一路走来的经验,队员们通力协作,使模型顺利通过了所有的加载测试。

最终,我校参赛队以较轻的结构模型(特等奖模型自重261.6克,一等奖模型自重302.1克)承担起比赛要求的荷重,同时模型的变形量也满足比赛要求,加上在结构造型、制作质量、计算书和现场表现等方面的表现优异取得较高分数,多项分数相加,我校二队勇夺第一名,我校三队喜获第三名,将特等奖与一等奖纳入囊中,时隔八年,再度问鼎福建省土木工程领域大学生最具影响力竞赛的宝座。

本次福建省结构设计竞赛的水平高,难度大,竞争激烈,得到了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组委会秘书处浙江大学毛一平教授充分肯定。厦大师生不畏艰难,迎难而上,遇强更强。自今年1月份,赛题公布后起,在学校教务处大力支持下,学院高度重视比赛,积极筹备,在校内举办多轮竞赛,以征集思路,汰弱留强,最终选拔出三支劲旅。其后,在土木工程系主任王东东、李少泉、张鹏程、石建光、刘丽君等多位老师的参与指导下,学院团委牵头组织,研究生助教的指导下,9位队员们(周开原、李惠平、邱衍绿、严奕、丁鹏毅、何钰皓、刘征航、薛燕府、马杰)进行了艰苦备战。针对准备时间短,学生课业负担重,模型制作任务艰巨等困难,在学院党委的建议下,参与赛事活动的师生党员们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师生一心,团结拼搏,课余时间通宵达旦制作模型,进行试验,在有限的准备时间中展现出无限的斗志。

多年来,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在备战结构竞赛省赛以及国赛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积极高效地组织校内各级结构竞赛,自2003年举办首届校结构设计竞赛以来,历时14年,吸引了全校十多个学院20多个专业超过4000名同学的广泛参与。我校的结构竞赛已经出现跨学科参赛的趋势,比如能源学院、艺术学院的同学在校赛中积极参与,取得过非专业组一等奖的好成绩。本次我校参加省赛的队伍还主动吸收了建筑学专业学生刘征航,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薛燕府等同学的参与。这也契合了国赛的发展趋势——向所有专业的学生普及结构知识,促进本科素质教育和科创精神培育,我校无疑走在了福建省高校的前列。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多年来积极组织各层级结构竞赛的有效经验,奠定了此次优异成绩的基础,尤其是在比赛中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学生,其中就有像李顺时、黄文锦、张汉杰这样从参赛队员到学长指导团核心人物的优秀学子。从参赛到指导学弟学妹们参赛,厦大结构竞赛之火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在省赛乃至全国赛的舞台上再续辉煌!

福建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由省教育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和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联合主办,是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省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高校,才有资格获得推荐参加国赛。国赛由国家教育部、住建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主办,作为教育部确定的全国“九大”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李顺时 刘建敏)

责任编辑:曹熠婕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