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重大科学目标导向项目(又称超级973或973链),“细胞多能性和人类重大疾病的猴模型研究”在昆明正式启动。科技部副部长陈小娅等为项目组首席负责人颁发聘书。该项目总投入1.5亿元人民币:科技部投入1亿,云南省科技厅配套5000万。目前,该项目中的6个课题已经成熟启动。
我校医学院副院长齐忠权教授作为“异种、异源细胞和器官的灵长类动物移植探索及其免疫学基础”(2012CBA01303)课题首席负责人接受了聘书,厦门大学和其他国内四个单位承担了这个课题,厦门大学作为主持单位,经费总额1600万元,首期500万元经费已经到账。这也是我省科学家第一次主持医学领域国家重大基础引导项目的研究课题。
免疫排斥和器官供体短缺一直是制约临床器官移植发展的关键问题。仅中国每年因器官衰竭需要移植的病人就达150万,据卫生部统计,我国每年只能完成约1万人左右符合中国法律规定的移植手术,合乎国际伦理的器官移植手术不足200例,器官需求数量与供给数量的比例是150∶1,大量的病人只能在等待器官供体的过程中死亡。因此,器官的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器官移植发展的主要瓶颈。
齐忠权教授在国内、外长期从事临床器官移植工作。2006年归国到我校工作,他与他的博士导师、世界著名器官移植专家、国际器官移植学会(TTS)候任主席、厦门大学客座教授HENRIK EKBERG先生,按照欧美通用标准,结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共同撰写了《临床活体肾脏移植指南》,目前已被国际移植领域广泛应用。齐忠权教授于2007年创建了厦门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并且带领课题组致力于有关器官移植的医学、生物学的跨领域研究,从我国医学领域的具体实际出发,瞄准医学领域的重大需求,破解器官移植领域的重大科学难题,争取到了这个难得的机遇。相信这将成为我校医学事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带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工作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随着动物克隆、转基因、基因剔除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将动物组织和器官应用异种移植应用于临床成为可能。通过这些新技术,以灵长类动物作为研究载体,探索异种器官移植面临的各种免疫排斥问题,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意义。在“十二五”期间,该课题旨在开展灵长类动物发育、细胞命运决定与再生医学的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与通力合作构建异种嵌合动物,获得异种或异源化的组织和器官,开展一系列灵长类动物移植探索及免疫学基础研究,解决的器官移植短缺及免疫排斥的难题。
齐忠权教授归国后,在学校和医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拼搏精神,积极培养青年人才,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坚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通过4年多的努力,把白手起家的器官移植研究所发展成了一支多学科、有深度、有活力的科研团队。他善于发现问题,以器官移植临床实际问题为导向,围绕免疫排斥机制研究、免疫抑制剂开发、组织工程、干细胞技术和动物克隆等领域,在转化医学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立志于推动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经过努力研究所已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四年来,已经发表SCI论文30多篇,居国内一流水平。此次承担的国家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项目中的主要课题,将有望从根本上解决临床器官短缺和免疫排斥问题,对临床器官移植具有重大的意义。
(器官移植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