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中的功能与手段,发挥教育部(经济类)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服务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功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5月26-27日,由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承办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金融发展论坛暨2012年度教育部(经济类)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在成都隆重举行。教育部社科司规划处处长何健,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马骁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全国各大学教育部(经济类)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主要负责人及学者70余名,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理论与政策问题。
开幕式之后,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柳欣、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曹廷贵、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汪昌云、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李文溥、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陈钊等五位教授作了主题演讲报告。
李文溥教授在演讲中介绍了中心近期中国劳动力成本问题的研究与思考。他指出,应用单位劳动力成本的概念进行的研究表明,近些年来尽管我国制造业工人的工资有所提升,但是却低于同期的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我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因此并未上升,相反有所下降。根据1994-2009年我国省际间城镇单位分行业职工工资数据以及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数据,运用PVAR模型计量分析发现,高工资水平的垄断性行业的工资上涨难以向低工资水平的制造业传递,相反,制造业的工资提高在短期就引起了垄断性行业的工资更快增长,是这些年来造成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竞争性行业与垄断性行业之间的工资差距持续扩大的根本原因。他指出,提高以制造业为代表的我国竞争性产业的劳动报酬水平,调整国民经济行业间现存的不合理收入分配格局,关键在于改变现有的行业间工资传递机制,消除垄断性行业维持、扩大现有不合理收入分配格局的加成涨薪能力。他认为,研究表明:我国近十余年来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主要原因是市场化改革受到了阻滞,因此,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关键是推进中国经济体制的新一轮改革。
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李静、王燕武应邀出席了研讨会,在“产业调整与经济发展”分会场上,分别报告了他们的近期研究成果:“中国工资收入差异的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人力资本与行业工资差距”。
会议期间,何健处长及各基地主任还就“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2011计划’与‘基地建设’”等进行了专题讨论。
(宏观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