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立德树人 >> 正文
本科教改新举:将国学引入通识教育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22日 来源: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看来皆是血”,“真事隐去,假语存言”……这些都是后人对于《红楼梦》这部奇书的评语,那么,这部奇书到底奇在哪里,它包含着怎样的文学艺术审美价值和社会历史文化意义?如果你是在漳州校区的一二年级学生,你将有机会听到老师的讲解。出现在漳州校区公选课课堂上的不光有《红楼问梦》,也有《< 论语>品鉴》、《品味< 诗经>》等这些讲读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课程,这些课程组成了这学期开始由人文学院教师承担讲授的全校“通识国学”系列课程。

“通识国学”基本课程分一般文化讲读与经典讲读两个系列共8门课。一般文化讲读的内容是关于儒家、道家、禅宗、朱子文化的;经典讲读的是《论语》、《老子》、《庄子》、《孙子》。课程以全校公选课形式推出,每年上半学期四门,下半学期四门,然后逐步改为全校必修课。这个学期已经推出的是《< 论语>品鉴》、《品味< 诗经>》、《红楼问梦》、《品味朱子》这四门。

将国学引入通识教育,向学生普及中华文化经典精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人生营养。这可以说是在我校已经推行数年的本科通识教育新的改革举措。据教务处负责人介绍说,通识教育是目前高校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内容,在通识教育中开设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教育课程,是国外大学的通行做法,也是港台高校的通行做法。山东大学等高校已经开始启动并实施了包括国学在内、以通识教育为核心的本科教育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对于为何将国学引入通识教育,倡导和组织该系列课程的人文学院院长周宁认为,未来国力的竞争是民族精神的竞争,而大学生对我国深厚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的民族精神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同,所以应该重视对大学生关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和熏陶,实行国学通识教育则是将这一精神常态化、制度化的保证。近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知识教育发展迅猛,但文化价值教育相对落后,不仅内容空洞,而且形式刻板。中华传统文化与国学的丰富思想资源被忽略,并没有有意识地、系统地进入大学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系统。国学不是专业,因此将国学引入通识教育,就是让国学得以“安身”,从而实现它给人生以有益影响的“立命”。

这学期通识国学四门课一经推出,全校学生踊跃选修,尤其是一些理工科系的学生,他们表示因为这些课程的开设,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和细致阅读我国的经典,激发了他们读书并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这将成为他们大学学习生涯中永远值得回味的体验。据人文学院副院长李晓红透露,下学期除了按计划讲授《智慧老子》、《庄子新解》、《魏晋风度》、《字里乾坤》等,还将推出《闽南话入门》、《闽台文化》、《厦大嘉庚建筑》等“地方文化”系列课程,并且要更加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配合图片、故事、历史资料等,图、文、声、像并茂,使课堂更加亲切生动。

(月明)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