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批准号:11&ZD123)开题暨研讨会近日在厦门大学举行。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周小璞,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方会长苑利,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教授徐艺乙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二十几位专家学者以及相关校领导参加了研讨会。
该项目为国家重大招标课题,以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彭兆荣教授为首席专家的项目组获立项资助。
项目的责任单位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人类学研究所、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合作单位有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985国家级创新基地、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项目团队的成员由来自厦门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贵州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院校的近20名副教授、博士和博士研究生组成。
项目首席专家彭兆荣教授认为,随着我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成为公认的“名录遗产大国”,以及政府对文化产业建设的日益重视,国内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问题渐渐凸显,相关知识谱系的梳理和价值体系的确立也明显滞后。相比较于国际遗产保护先进国家的经验,中国的遗产体系和理论研究平台亟待建构和完善。该项目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为突破口,首次试图建立遗产体系的“中国范式”,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遗产体系,在实践中解决中国的遗产问题,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子项目负责人等在会议中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会议认为,该项目进行的探索研究,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工作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有助于世界文化遗产体系的完善与进步,可以说是一项强国惠民、恩泽后代的有益工作。
(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