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教育扶贫的重要意义,提出“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重要指示。发展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补齐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短板,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夯实脱贫攻坚根基之所在。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促进乡村教育事业发展,7月28日起,厦门大学国际学院红树林团队组建11支实践小分队陆续奔赴基层,在西藏、青海、福建、宁夏、河南等9个省级行政区的15个县市开展以教育扶贫为主的实践活动。
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本次实践采用线上线下相联动的方式进行。红树林团队实践负责人,国际学院2018级本科生黄上殷介绍道:“为确保本次实践的有序开展,红树林团队发布近九千字的答疑文档,从疫情防控、线上实践、授课细节、推广技巧、文案书写等多个方面解答实践队员们的疑惑,助力各队保质保量完成暑期实践。”
树青志,叩开留守儿童心墙
8月4日,红树林青志实践队郑晗婷带领队员们返回家乡福建省莆田市东埔镇开展实践活动。受疫情影响,学生放假在家,队员们只得挨家挨户拜访交流。学生们的住处分散,相邻住户家中孩子所处教育层次差距很大,加上家长大多在外打工,实践队员总会被各种理由拒之门外,推广进度受到严重阻碍。
熟悉情况后,青志实践队队员们果断调整走访策略,先与当地教育部门负责人取得联系,进入到当地4所中小学的家校群中介绍红树林公益教育,详细讲解注册流程,发布问卷和讲座信息。通过问卷筛选,了解学生所在位置和实际情况,从郑晗婷的居所由近至远展开辐射型走访调研。线上团队积极配合,在家校群中积极答疑,帮助郑晗婷总结家长所关心的老师师资、辅导范围、授课时长、平台使用等方面的回应细节。在团队成员的一致努力下,六十余位家长主动发来地址,邀请团队上门进行走访。最终,团队确认二十三位留守儿童的信息,计划以一周时间进行针对性辅导。
8月5日,团队首先拜访了小叶同学一家。通过与小叶的叔母交流得知,大多数留守儿童平时无法使用智能手机,能够在平台上学习的时间非常短暂。尽管如此,团队仍期望于最大限度帮助孩子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细心宣讲了红树林一对一的辅导项目,邀请孩子与厦大的哥哥姐姐们开展线上交流,倾诉自己的学业疑虑和生活烦恼。临别之际,参与的孩子纷纷表达了感激。小叶的叔母握住郑晗婷的手说道:“孩子,感谢你还记得回来看看,希望你的活动能越办越好,能陪着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在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中,孩子们的内向、不愿交流使团队的教育扶贫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居住在浦源镇的小谢兄弟俩,母亲很早就离开人世,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兄弟二人便被托付给婶婶照顾。团队与二人沟通时,弟弟非常沉默,总是活跃的表哥回应团队抛出的话题。郑晗婷便采取单独聊天的形式,通过畅谈自己在厦大的趣闻,在家乡生活的往事,终于让弟弟打开了话匣子。
实践过程中,队员们愈发清晰地认识到,在面对留守儿童时,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细心去打开他们的心扉,更深刻地意识到对留守儿童的帮扶任重而道远,同时也让队员们更加坚定目标,要让一对一陪伴服务惠及更多留守儿童,成为陪伴他们成长的一片红树林。
点微光,学子赠诗赞师强

“早秋无结霜,红瓦有啼莺。肤白若凝冰,貌美过昭君。温语解析题,疑难尽明清。不知何以赞,信笔吟小令。”一首五言律诗,不出自名家之手,也未曾经历百年风霜,却饱含着龙海一中蓝宪东同学对红树林微光实践队队员曹爽同学的感激之情。

8月4日,红树林微光实践队来到福建省龙海第一中学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物联网教育。在厦门大学信息学院胡晓毅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为孩子们耐心讲解Microbit基础理论教学与操作指导、优芽动漫制作教学与操作指导、python基础教学等计算机知识。实践队员一方面介绍理论知识,组织孩子们合作练习有关零件的操作,另一方面针对高二、高三的学生筹办了学习方法和备考心态的讲座指导,并向同学们介绍了红树林公益教育平台,鼓励大家充分利用平台上的学习资料,规划自己的未来,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学习伙伴。
结束早间的科技课堂,队员们还主动负责起班级晚自修的管理工作,期间不时有学生前来请教白天不明白的问题和课业上存在的疑惑。放学后,蓝宪东同学向队员们送上自己的诗歌作品《早秋赠厦门大学曹爽同学/老师》,表示自己因为学习计算机知识进度较慢,在曹爽老师的讲解与鼓励下才坚持下来,希望能借此传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红树林团队坚持以陪伴互动的方式向学子们分享美学与大数据方面的知识,希望在不一样的领域引领学子们探索自己的喜好,施展自己的特长,解锁独特的个人魅力。
正逐梦,南强精神驻心中
8月4日,红树林逐梦实践队前往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高城乡淤泥小学进行教育扶贫。初相见,有的孩子问:“我要怎么考到厦大去?”有的孩子流露出向往之情:“厦大的校园最美了,哥哥姐姐能跟我们讲讲吗?”孩子们的求知与热情感染着逐梦队的每一位成员。

了解孩子们的诉求后,实践队决定从厦门大学校史校情入手。8月5日上午,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瀚宇之花”网络文化工作室应邀为孩子们带来“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校史分享会。通过回眸厦大的发展历程,讲述厦门大学的四种精神,介绍厦大内迁长汀办学的艰苦岁月,让孩子们对厦大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实践队员陈文亭说道:“校史就像蒲公英迎风播撒的种子,每一次传承,都有感恩。校史并非是去而无返的遗迹,展示的是学校在岁月流变中的种种积淀,是我们厦大人不可忽视的精神财富。”

8月6日,实践队成员成美蓉利用直播课堂的形式,为孩子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上文学讲座。为检验课堂效果,红树林逐梦实践队设计了一份针对课堂内容的小测验,第一时间向学生反馈测试情况,并对错题进行讲解。阅卷结果表明,同学们基本跟上了直播课堂的进度,但是普遍在阅读理解方面问题较大,因此实践队队员以测试题目为依据,为同学们讲解做阅读题的技巧和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
成美蓉总结道:“我很激动能以红树林实践为契机,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为孩子们分享知识。我感受到在屏幕的另一方,是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一个志愿者就是一把泥土,但我们的存在的意义,不是被淹没,而是与无数把泥土聚集在一起,成就一座山峰,一条山脉,一片群峰。这样的山峰,可以改变风的走向,可以决定水的流速。”
红树林,青年红旅在前行

随着各支实践队的实地推广,已有千余名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加入到“红树林”的大家庭中来。过去的三周里,红树林团队组织了六场名师分享会,邀请厦门大学各院博士生导师、工程师、教授等对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分享。在“红树林”,孩子们可以领略机器人科技的尖端魅力,探秘动植物背后隐藏的故事,学习急救妙招,解锁记账技能,还可以认识到大海与多元智能理论的奥秘。同时,团队公众号“这里有一片红树林”运营“拾穗林”美学教育项目,从摄影、国画、瓷器、文字等角度带领孩子发现身边的美,追寻心中的美。
8月,是丰收与高歌的时节,行走在青年红色之旅实践路上的每一位红树林队员,怀揣着炽热的公益赤子心,用青春和理想谱写信仰和奋斗之歌。红树林团队将继续发挥陪伴在教育帮扶中的积极作用,持续扎实推进特色教育扶贫工作,做陪伴孩子们的“红树林”。从厦大出发的红树林团队还将把“教育陪伴”的理念扎根到更多需要的人身边,为教育扶贫工作贡献力量,更用长久的陪伴使教育不再返贫。
(国际学院 文/黄上殷 温欣 图/蔡洋洋 陈月婵 叶子)
校党委宣传部、团委开设《青春实践路》栏目,旨在展现厦大青年实践风采、总结实践经验、扩大育人效果。欢迎各单位、各实践团队踊跃投稿。联系人:姚东明,邮箱:39758631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