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城乡”“数智共生”“再造仪式”展览模块,可移动的制茶互动装置、数智沉浸空间、舞龙文化光影重构件等多元作品……9月8日至11日,在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公共展区,创意与创新学院(下称“学院”)的“新智造”主题展览吸引了不少宾客到访,为来自全球展客商提供了一扇了解技术、文化与未来共鸣的探索窗口。
这样多元、前沿且具有实验性的展览和学术活动,近年来学院办了很多:“字道——汉字设计的现代之路艺术展(厦门大学站)”“跨文化视野下的在地重构”、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学术交流展“Markus Weisbeck”“创新领域与大学的使命”“无处/此在:人工智能作为策展人?”……它们不仅是学院对外展示师生风采的重要窗口,也见证着学院五年本科教育办学之路。
作为厦门大学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院由学校与英国创意艺术大学于2019年共同成立,并于2020年启动首批本科生招收。五年来,学院秉持“质量为本,创新为魂”的办学理念,深度融合世界高水平教育资源与本土创新要素,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深层次改革,以“设计赋能”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持续拓展全球合作网络,走出了一条具有厦大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路。
“跨文化、跨学科”育人实践见实效
“技术效果如何量化评估?”“社会关怀的具体实现路径?”“科学考量与场地特性有哪些适配矛盾?”……在《施工工艺与结构》课程汇报现场,由来自西班牙、丹麦、荷兰、印度、英国、中国六个国家教师组成的评审组通过提问互动的方式,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学会调整作品方案。多国师资协同授课,这是学院课程体系最普遍的特点之一。

《施工工艺与结构》课程学生汇报
秉承厦门大学“阐扬世界文化”的开放基因,学院坚持在“跨文化、跨学科”的实践中探索育人模式——69位来自近20个国家的中外方教师团队将跨文化视角带入日常教学。课堂上,不同文化的思维轨迹交流碰撞,让设计创意汲取全球元素;实践中,师生立足土元素,让在地创新与全球智慧深度融合。
翻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石正仪的设计日志,满满都是他在课堂内外的收获和思考:“我们通过调整黑方块的重叠、交错等空间关系,拓展了字体设计的更多可能。实验表明:随机布局比预设控制更易突破既定范式,激发创新方案。”这样的日志贯穿所有专业课程,学生以图文追踪自身设计思维迭代轨迹,在“发现-定义-构思-产出”的循环中持续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每门课程结束,每个同学都要提交一本厚厚的“设计日志”。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安娜·梅内塞斯(Ana Menezes)认为,设计日志通过系统记录培养了批判性探究能力,而非模式化的技艺训练。面临人工智能的挑战,这种能力尤为可贵。

《环境与市场(一)》课程学生设计日志展示
在这样的教学改革中,教师的角色也在发生着改变,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成长的“支撑者”,聚焦批判性思维启发、深度参与实践活动、整合跨学科资源、挖掘学生潜能。
2020年启动本科招生以来,学院通过整建制引进外方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创意人才培养改革向“自主思考与批判”转变、向“全过程评价”转变、向“团队协作”转变。构建了由专业核心课、专业通修课、创意英语课组成的课程体系,其中外方专业核心课程占比近80%,实践学分占比近30%。学院注重课堂教学、实训操作、第二课堂、实习实践各环节衔接,紧密围绕“跨文化、跨学科”和“创意、创新”理念,为学生提供思维、视野、能力协同发展的培养条件,着力提升学生的“i-6C”可迁移能力。
五年的辛勤耕耘,换来了毕业生升学就业上的累累硕果。2024年首届毕业生中,62.3%的学生升入北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境内外知名高校,其中境外升学率45.9%,居全校首位。2025年,这两个数据分别提升至72.3%和56.2%,升学方向涵盖工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不少学生更是选择跨专业继续深造。在北京大学攻读电子信息专业的翟丽媛时常感慨道:“学院强调的批判性思维深刻改变了我的学习方式,促使我超越工具使用层面,深入思考技术选择背后的逻辑、合理性、边界条件和社会语境,也在我设计背景与前沿的电子信息、VR/游戏技术进行了架起了一座桥梁。”
而在就业方面,两届毕业生受到了比亚迪、中国电信、科大讯飞等头部企业的认可。2025届毕业生马秉廉更是加入中建八局海外发展有限公司,投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国建造“出海”贡献力量。
为区域发展注入创新设计新动能
每年五月的毕业季,是学院最繁忙的“高光时刻”。“ICI设计季”是创意与创新学院一年一度的学术活动季,它以毕业展为载体,将设计带出课堂,融入社会,回应产业需求,是学院将办学成效与产教融合的重要平台。
2024年,“ICI设计季”首次举办,推出含毕业展在内的近十场平行主题展览。展览的主题和作品紧密联系地方发展需求,展示了学生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思考与创新解决方案。《厦门日报》在文化周刊栏目以“厦大年轻设计力量:跨文化探索,接地气设计”为题进行专题报道,系列活动的线上传播累计获得超60万次点击。

ICI设计季·2025主展馆
2025年,“ICI设计季”进一步强化产教融合,全新推出系列衍生活动—院企工作坊,搭建了学院与产业的互动平台,通过设计导览、主题工作坊等多种形式,让创意设计为地方产业发展注入更多新思路、新活力、新动能。在佰翔会展展厅一角,学院师生与全球最大的织带制造商—姚明织带饰品有限公司的设计师、营销人员围坐在一桌,以“企业出题,共同解题”的方式,开展一场协同创新的头脑风暴。来自荷兰的批判设计先锋人物于尔根·贝(Jurgen Bey)带领着中外方年轻教师和学生们与企业人员混合组队,围绕企业面临的新挑战--“织带使用新场景”,展开了多元化的设计发散思路:“模块化+少儿美育”、多功能DIY系列、结合AR互动的商业空间装置以及可穿戴饰品、情感性装置和城市公共空间应用等新思路纷涌而出。
近年来,学院在产教融合方面持续发力,携手政企深化务实合作。学院与厦门市会展局、文旅局,晋江市、德化市、漳州市招商局开发区等建立深度合作,为产业赋能、深入乡村振兴、活化传统文化。
在今年4月的第八届厦门国际会展周上,学院学生团队在中英方老师共同指导下,以厦门市新航道为核心设计思路,运用流畅的线条与多彩配色,为会展周设计了主视觉形象,直观呈现了“创新·合作·融合·共建”的会展主题,获得与会嘉宾的高度认可和评价。
2023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林琳副教授参与了中央电视台《非遗里的中国》福建篇之行。之后,她带着外国同事们继续走进泉州一个又一个侨村。“这是一台制墨装置,汉字是连接全球华人的重要纽带,是我们民族无论走到何处,都可以重新与中华文明建立连接的主要方式。”……
来自英国的岳子泓(Zihong Yue)老师带着同学们热情地介绍着即将摆放在龙湖村华侨故居里一个个装置,他们对村里的人物和历史了解得比当地人还熟悉。师生们利用在地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形成全新的产业,以此传承文化的同时,提振产业发展,为当地的经济注入全新活力。2024年6月,漳州市招商局开发区光影美术馆也展出了师生们深入校区周边社区观察、记录、对话、沟通和发现的成果。
在这里,“最国际”走进“最本土”,“最本土”变得“最国际”。

学院中外师生赴晋江市梧林村调研
与此同时,学院与多家龙头企业签订产教融合基地合作备忘录。与建发国旅集团、红点设计博物馆、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厦门航空文化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等机构共建了16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与能力提升平台。
从“在地国际化”到“国际在地化”
学院44名外教来自英国、荷兰、德国等17个国家,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和谐发展的氛围,“在地国际化”逐渐向“国际在地化”转变。五年来,学院持续拓展全球合作网络,与世界知名院校、研究机构、美术馆等开展实质性交流合作。
2023年,学院正式加入在艺术、设计与媒体领域全球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联盟(Cumulus Association)。在每年举办的年会上,学院日益活跃。2025年6月,在法国南特举办的联盟年会上,来自伊朗的外教妮卢法尔·阿米尼(Niloofar Amini)在大会上分享“城市关怀设计”实践,通过学生改造厦门市区闲置空间的案例诠释设计重构社区认同的社会价值,并介绍学院正在进行的一系列教育创新实践。
在素有欧洲传播设计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年度奖项之一的2025欧洲设计奖年度庆典上,学院作为首个受邀的中国院校,在斯洛文尼亚首卢布尔雅那市中心展出20件聚焦包容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学生作品。这次参展,主要推动者是来自斯洛文尼亚的学院外教纳采·普什尼克(Nace Pusnik)。作为今年欧洲设计奖的主要筹备组成员,他不遗余力地协调,希望把学院推向欧洲、推向世界。他说:“我们很多学生的作品融合批判性思维与实验叙事,与此次欧洲设计大赛的多元共生主题呼应。”

学生作品亮相2025欧洲设计奖展览活动
随着国际视野的拓展,师生们不断加大“走出去”步伐,展现年轻的国际创新力量。2025年4月,学生陈纯曦作为唯一来自亚洲院校的学生代表亮相米兰设计周“UNFOLD”项目,其设计作品《DEBUGRISM》引发对技术伦理的关注。她坦言,“跨国交流促使我重新审视创作者的社会责任。”外教马克·贝林厄姆(Mark Bellingham)补充道,“值得高兴的是,学生作品收获积极反馈,美国同行甚至认为需‘提升水准’以匹配我院学生作品。”
依托卓有成效的国际合作网络,学院在2024年推出“ICI夏季工作坊”品牌活动,进一步将国际优质资源“引进来”,以跨国、跨专业、跨年级、跨产业的组队模式,为中外学生提供拓展提升设计思维与实践的机会。两年来,累计邀请来自11个国家的30多位专家学者开设工作坊23场、学术讲座20场、院长沙龙学术研讨和圆桌会议4场,吸引海内外参与者2000余人次。英国创意艺术大学原副校长、英国雕塑家Terry Perk主持了其中一个工作坊,他称赞:“这里汇聚了来自全球的师生,是孕育独特创造力的肥沃土壤。”

2025ICI夏季工作坊课程展览
漳州校区对面的大径村,这几年成了一个“非典型的闽南乡村”。大径村村民“申哥”说,“村里来了越来越多的师生,和大家一起做项目、聊想法,活动也越来越热闹。”老师们通过这样的交流,把社区营造一步步做了起来。由学院各专业老师组成的Panda-monium团队提出在大径村做“产学综合体”的实验,并转化成创新课程和产业融合的实验室,对社区居民敞开怀抱。
在今年的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作为全国唯一受邀参展的高校单位,学院中英师生团队以工业革命为灵感,串联起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源地英国和正引领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中国,专门创作了三组展览作品,倡导构建“制造力、想象力、集体责任”共生的生态系统。这一实践不仅构建产教融合新路径,在国际舞台上彰显“国际视野深植本土实践”的办学范式,更以中英教育合作为纽带,丰富了人文交流的内涵,标志着学院从“在地国际化”到“国际在地化”的转型迈入新阶段,为中外合作办学如何平衡全球视野与本土价值提供了可借鉴的“厦大方案”。
(创意与创新学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