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社会服务 >> 正文
永不放慢前进脚步的“后勤励志哥”——讲述厨艺学徒成长为烹饪高级技师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07日 来源:

江森民获第七届全国烹饪竞赛“特金奖”

近日,喜讯从北京大会堂传来:在第七届全国烹饪竞赛中,我校后勤集团饮食服务中心副主任、国家烹调高级技师、国家高级公共营养师江森民赢得了“特金奖”的殊荣。在此前的福建赛区比赛中,由凌云餐厅林庆展、南光餐厅梁周团、海韵园餐厅刘鹏水和李荣组成的我校后勤集团参赛队伍,在他的带队下喜获两枚金牌、三枚银牌。

优异的“战果”令每位厦大师生倍感骄傲,也促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这耀眼的奖牌背后几十年如一日默默付出的后勤人。

江森民本次大赛参赛作品:“圆融黄豆藏真气”、“方健红虾散异香”

勤学习、肯钻研

从学徒到烹饪高级技师

1981年,高中毕业的江森民从惠安老家来到了厦大,当起了膳食科的一名学徒工。农村来的年轻人不怕苦、不怕累,一心踏实地学习烹饪技能,每天凌晨起、半夜睡,买菜、择菜、切菜、炒菜,样样学,件件练,这基本功一练就是十年。“十年磨一剑”,问起这十年的打磨过程是否枯燥乏味,江师傅摇了摇头,“因为兴趣,所以不觉得乏味,也因为责任,所以不觉得累。”十年里的勤学、勤练、勤做让他练就了扎实的烹饪基本功,为他日后厨艺的飞跃打下了良好的基石。

1991年,江森民作为“重点培养高校后勤管理人才”获得了进修机会,被推荐到福建商业学校后勤管理专业学习。为了拿到录取资格,他复习了整整一个月的文化课,最后终于顺利通过了当年的全省统一中考。江师傅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三年的系统学习,给江森民打开了一扇大门,引领着他从管理这一更高层次来思考问题,此时的他已不再是单纯只懂技术的“小学徒”了。

从1984年开始,坚信“不进则退”的他开始不断考级,从三级厨师到国家级“高级烹饪技师”再到“高级公共营养师”,每一次进步都饱含了他勤学的汗水,而福建省高校烹饪技术比赛一等奖、“厦门市技术能手”、“闽菜大师”等众多荣誉都是他勤奋付出的回报。

今年,全国烹饪技能大赛首次在福建设立分赛区。作为我国餐饮业最具规模、最具权威、覆盖区域最广的顶尖专业赛事,虽然其报名条件高、竞争十分激烈,但我校后勤集团还是决定迎难而上。技术过人、经验丰富的江森民,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本次参赛队伍的核心人物。

面对这一场重大赛事,当了这么多年 “教练员”的江森民再次披上战袍,回归“运动员”身份。跟日常烹饪的大众饭菜不同,参赛的菜肴要足够精致新颖才更具竞争力。为此,从挑选食材到装盘出锅,都倾注了江师傅的心血。惠安石雕的技艺以及独具特色的建南大礼堂轮廓,让由大豆、鲜虾等简单食材烹饪而成的“圆融黄豆藏真气”、“方健红虾散异香”两道菜肴征服了现场评委,获得了将近满分的好成绩。

不怕累、不自满

学以致用服务厦大

接连取得的一连串成绩,并没有使江森民就此停下前进的脚步。从1993年开始,他走上了管理岗位,先后担任过厦大校内多家餐厅的经理。在新的起点上,他一方面常年订阅《中国烹饪》等核心期刊,潜心钻研、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自身工作岗位的作用,学以致用、服务厦大。正如他所言:“技术、管理,两只脚要同步走。”

随着厦门市场经济进一步开放,发展日益成熟的“厦大餐饮”也一直在寻求走出去的机会。机会终于在2000年降临,江森民带着充分的准备和信心前往厦门林德叉车厂争取食堂的承包权。一段芙蓉餐厅的宣传片全面展示了我校餐饮的实力,一句最实在的承诺“安全、卫生”道出了此行的诚意。同时,江森民提出的“取消固定消费的捆绑、让员工主动来餐厅用餐”新理念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德国老板从江森民的演说中看到了我校餐饮的实力与自信,随即取消了之后所有竞争者的面试,当即拍板敲定了与“厦大餐饮”的合作。以此为契机,在全体后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多家校外食堂顺利开办,“厦大餐饮”又一次走在了社会的前列。

2012年9月,我校翔安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大批师生及员工满怀期待涌入崭新的校园,开启全新的学习和生活。在此之前,为了满足厦大师生的饮食需求,翔安校区一期食堂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当时还在漳州校区工作的江森民,服从组织的安排前往翔安参与一期食堂的筹建。从一开始的餐厅设计环节,江森民就从他最熟悉的本职工作入手,本着最实用的角度对餐厅的结构、功能区的分布、设备的安装等提出了许多有效建议,得到了厦门大学设计院的采纳。在餐厅的建设过程中,他每天在翔安工地现场进行进度跟踪。那时的工地上既没水又没电,工作一天下来满身灰尘、身心俱疲。换作别人可能只呆一天就难以忍受,但他没被恶劣的环境吓跑,就算无处住宿不得不经常漳州、翔安两头奔波,就算整整一年的节假日时间都献给了紧张的筹建工作,他始终没有半句怨言。

江师傅回忆起8月27日试餐当日的情形,往事依然历历在目:当时餐厅门窗还未安装完毕,用水水管再次被挖破,烹调间大功率电未通,煤气管道未衔接……困难关头他亲自掌勺,化困难为动力,变“不可能”为可能,就着临时快速炉和从绿化项目部运来的几桶水,为第二天的正式供餐点燃了第一炉火,做好了第一道菜。在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翔安校区一期食堂如期开放,创下了无需二次装修,直接开业的传奇。

懂珍惜、常感恩

一颗心不曾离厦大

对江森民来说,对后勤系统、对厦大的感情早已占据了他的心,这也是他扎根厦大三十多年的原因。上世纪90年代,正是厦门餐饮业飞速发展的时期,不少店家曾向他伸出了橄榄枝,都被他婉拒了。亚运会期间,有一家北京的大酒店向他开出了高薪职位,他也没有动心。“我是厦大后勤系统培养出来的,我愿意留在这里,为这里多做一些事。”这是他最朴素的心声。

1993年进修结束后,返校的江森民由临时工转为了正式编制,户口也由农村老家迁来了厦门。这一人生重要转机给了他莫大的鼓励,他回忆道:“从那一刻起,我觉得我是厦门大学正式的一份子,那种自豪感、归属感鞭策着我更加努力工作,心里更是下定决心要在厦大永扎根下去。”

从柴火、煤气,到如今更加环保安全的电力,透过厦大餐厅的炉灶设备的更新换代,我们可以看见岁月变迁的缩影。二十几年的光阴弹指一挥间,而江森民始终如一地坚守在他那平凡的岗位上。在1991年厦大70周年校庆之时,在海滨餐厅举办的一场四十几桌的大型海外校友宴会上,为了提供一桌蕴含厦门特色又充满浓郁温情的晚宴,江森民亲力亲为,甚至连出菜的顺序都经过了反复推敲。2013年嘉庚学院成立10周年的庆典上,用寿桃装点的10层“嘉庚蛋糕”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奶油蛋糕的设计到制作,江森民全程参与其中,打模、打胚、裱花……每一环节都容不得半点含糊。为了按时供应当天18000名学生及3500份校友午餐,他和饮食中心的同事们一起,,在凌晨一点就忙碌开了。低调内敛的江森民,一次又一次在炉灶前施展着自己的才华,一盘又一盘在餐桌上呈现的美味佳肴,都是他心中感恩、祝福厦大以及后勤系统的无声表达。

工作之余,江森民对公益事业十分热心,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尽自己所能为别人送去帮助。在厦大老年大学,江森民长期于此进行手把手烹饪教学,使得一批批退休厦大教授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在厦门市举办的各类烹饪培训和比赛现场,也总能发现江师傅的身影,低调谦逊的他从不吝惜与人分享烹饪心得,也从不吝惜为整个烹饪行业做出自己的努力。学校后勤集团多年来鼓励他对外交流,对此,江森民十分感激,也让他更加珍惜走出去接触新事物的机会。交流其实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从别处常能找到自身所亟需的东西,“把先进的理念、成熟的技艺带回厦大”是江师傅一直不忘的初心。在他的影响和栽培下,一批又一批学徒迅速成长起来,共同为做好厦大师生的餐饮尽心尽力。

“一粒米里藏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深谙其中道理的江森民,把一份平凡的厨师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后勤励志哥”用他追求上进的亲身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坚守,什么是奋斗,什么是耕耘与收获。

(曹熠婕 林紫薇)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