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男孩,细心收好一张印着大海的风景明信片——这是一群来自“明信片上的地方“的老师的礼物。
8月5日,细雨蒙蒙,记者刚到隆德县沙塘镇张树村村部,偶遇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景润青年”精准教育扶贫团队,正在为村里的孩子们上趣味数学课。
带队老师于正伟说:“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作为厦门大学精准教育扶贫品牌的引领者,团队实地支教,愿为孩子们打开更广阔的世界。”
课间休息时,团队师生和孩子们合影留念。一张照片,时光定格,恰似厦门大学与隆德县跨越山海的情谊缩影。

厦门大学“景润青年”精准教育扶贫实践队与张树村的孩子们合影留念。
2012年,根据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等八部委部署,厦门大学与宁夏隆德县建立定点扶贫结对关系。自此,厦门大学充分发挥高校品牌价值以及智力资源,倾情帮扶隆德发展。
在村部广场,一辆“闽D”车牌的小轿车,泥迹斑斑的车身,记录了由厦门大学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胡雄的工作轨迹。为方便开展工作,他把自己的车从福建开到了宁夏。
“闽D”车停在厦门大学援建张树村扶贫车间门口。走进隆德县人造花张树村扶贫车间,工人杨红娟边扎花边说:“以前都是打零工,有了这间工厂,贴补家用,还能方便照顾家人。”胡雄介绍,2017年以来,厦大先后出资105万元援建张树村扶贫车间,聘有建档立卡户17-20人,人均月收入1500余元,让群众就业、顾家两不误。此外,出资100万元建设“张树村农机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专业服务。
这是厦大定点帮扶隆德县的一个切片。厦大发挥自身优势,在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医疗扶贫、消费扶贫等方面倾力帮扶,取得实效。

由厦门大学选派的驻张树村第一书记胡雄,介绍村里的冷凉蔬菜发展。
为产业发展,升级科研“引擎”。建立厦门大学康业扶贫产业园,联合宁夏大学,建立隆德县农业科技研发示范基地,建立隆德县质量安全控制实验室……2019年,厦门大学康业扶贫产业园生产总值达3.6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200个,吸纳本地贫困人口就业1760人;
为政府决策,提供智慧“大脑”。厦大发挥“智囊团”作用,连续3年、每年资助20万元,帮助隆德县编制《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围绕隆德县实际需求,对3340名隆德各级领导干部、企业家、教师、医护人员、农村“双带头人”等进行培训;
为群众健康,奉献厦大力量。厦大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翔安医院先后与隆德县人民医院建立帮扶关系,通过定期选派医疗队、新技术示教、开展5G远程诊疗等途径提供援助;
为隆德特产,构筑销售通道。建立“企业+合作社+村民”的运作模式,推动消费扶贫。2018以来,累计购买隆德县农产品790万元,帮助销售农产品699万元;
……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厦大举全校之力,助推隆德复工复产,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隆德所需,厦大所能”,在开展定点扶贫工作中,校地结下深厚友谊。厦门大学全方位投入帮扶隆德县,在促进产业发展、落实教育帮扶和创新扶弱济困等领域探索出示范道路。厦门大学定点帮扶隆德县9年来,产业发展投入资金9563.88万元,技能培训投入资金1662.5万元,消费扶贫投入资金2052.72万元,社会事业投入资金1367.5万元,招商引资5250万元。
在厦门大学助力下,隆德县脱贫攻坚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2012年,隆德县地区生产总值14.6亿元,贫困人口9985户38913人,综合贫困发生率23.3%;至2019年底,隆德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亿元;贫困人口减少到46户169人,综合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11%。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是厦门大学的校训。这种精神,也始终贯穿厦大定点帮扶隆德县的过程,引领自强之光,镌刻至善之美。
(宁夏日报记者 毛雪皎 李徽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