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本立,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国内外知名的原子光谱分析学术带头人。
近日,2018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出炉,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本立,被授予福建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昨天记者在黄本立的办公室见到了他,虽已年过九旬,看起来却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忆起过往还记得许多生动有趣的细节。现在,他仍每天坚持上班,阅读文献、收发电子邮件与外界保持联络。
曾经在抗战的炮火中艰难求学,在新中国的曙光中投身科研,又在花甲之年来厦任教,白手起家在厦门大学建立起国内一流的原子光谱实验室。黄本立六十多年职业生涯,都献给了我国科研与教育事业。
“科学家也是社会的一分子,做科学家首先要做一个大写的人。”黄本立时常说。他对自己学生严爱相济,以对学生好而出名,也以让学生“害怕”而出名。他主张写论文一定要以实验结果为基础,切忌自我吹嘘、夸大其词。学生文章中使用的浮夸词汇,他发现后会毫不客气地统统删掉。黄本立送给青年学生的四句话,完美地概括了他的人生追求:“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勇于挑战权威,勇于追求真理”。
【献身科研】
百废待兴中开展新中国光谱分析研究
黄本立致力一生的,主要是原子光谱分析的研究,这是一种通过光谱来分析物质成分的方法。他的很多成果,都在实际的工业生产和环境监测领域得到了应用。
其实,黄本立还有一个更大的爱好是摄影。他说,自己当初去长春是“动机不纯”,因为长春有个电影制片厂,他是奔着这个去的,不过后来目睹了东北作为当时国民经济恢复的大基地急需大量科研人员,他想,“看来现在不是搞摄影的时候,国家需要比个人兴趣重要得多。”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东北的钢铁冶炼、地质勘探等产业急需快速、准确的原子光谱分析技术,而这种技术在百废待兴的国内基本上是空白。黄本立立刻决定投身原子光谱分析技术研究。没有专业设备,没有研究场所,他在地下室翻出一台废弃的小型摄谱仪,修理调试之后,使用过期很久的感光板,配合研究所建立了电解锌、电炭刷石墨等的光谱分析法。就这样,新中国的光谱分析研究在一片废墟上开展起来了。
1952年起,黄本立先后研究建立了球墨铸铁、黄铜等的定量分析方法,把光谱分析推广到工厂去。他为抚顺钢厂试制了一台电花激发光源,这可能是我国第一台自制光谱分析用的电花光源。1957年,他创立了一种可测定粉末样品中包括卤素在内的微量易挥发元素的双电弧光谱分析光源,被国外专家誉为“最完美的双电弧光源”。
黄本立的研究在不断的坚持中日渐深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本立和同事承担了多项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重点科研项目,建立了多种环境污染物的标准分析方法。1993年,凭借在光谱分析领域的卓越贡献,黄本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也是对他科研生涯的肯定。
【投身教学】
白手起家建国内一流原子光谱实验室
1986年,为了响应中国科学院关于支援特区建设的号召,黄本立应厦门大学时任校长田昭武院士和吴存亚教授之邀来到厦门大学任教。
有意思的是,黄本立来到厦大参加的第一个会议,是学校人事部通知当时已过了60岁的他参加的“动员退休会议”。不过,黄本立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因为当时他满脑子想的是如何做好准备,以便有条件开展科研工作。
在这里,黄本立重新建立起一个原子光谱实验室。没有充裕经费,没有先进仪器,他经过一番努力争取到了一台原子荧光仪,和学生就挤在一间小屋中,利用这台仪器开始做实验。当时的实验仪器脉冲功率较低,不能满足实验需求,黄本立敏锐地指出,“应该通过增加线光源的瞬时发射强度来改进仪器。”之后,他们又将这一技术改进后应用到短脉冲Grimm辉光放电离子源-质谱仪器上,这一技术成果后来获得了福建省2000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厦门大学,黄本立带领他的团队从零开始建成了一个在仪器设备水平和研究工作水平都堪称国内一流的原子光谱实验室。
“最先进的仪器永远都在实验室诞生,没有现成的。”黄本立说,这也是他认为科研工作最重要的一点,并常常以此教导学生:要勤于动手实践,学会根据实际需要动手搭建仪器装置。在教学上他同样不遗余力,查文献、记笔记,复制图表,设计投影的内容,仔细修饰每一张幻灯片。当时没有先进的制作软件,所有课件都是黄本立手工制作。黄本立也是我国原子光谱分析领域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有了他的参与和积极推动,厦门大学的光谱研究,乃至整体的分析化学领域,都始终处在国内高校的一流水平。
【成长故事】
毅然放弃出国机会 服从国家需求
父母在幼年时相继因病离世,从小在战乱中随着亲属在香港、广东、广西多地之间来回迁移艰难求学……黄本立在幼年和青年时期的曲折经历,磨砺出坚毅不屈的性格。他对记者笑称自己是“在逃难中长大的,没什么规矩。”而事实是,黄本立坚持念完中学,1945年考上了广州岭南大学物理系。面对宝贵的求学机会,他在刻苦学习之余坚持勤工俭学,经过不懈的艰苦努力,黄本立获得了岭南大学当年物理系成绩最优奖和华盛顿州立大学捐赠的国际学生奖学金。时至今日,他仍对求学过程中帮助过他的亲人、同学、老师等念念不忘充满感激。
原本,黄本立可以顺理成章地到华盛顿州立大学继续深造,可当时中国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急需大量理工科人才。在爱国热忱的感召下,黄本立毅然放弃出国机会。1950年3月,他不待毕业就和同学一起匆匆北上,来到了长春东北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前身),开始了自己的学术生涯。
(文/本报记者 吴君宁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