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由伟和父亲陈景润的铜像合影。
厦大海韵校区,刚刚获得国家表彰的“最美奋斗者”陈景润的塑像旁,陈由伟坐了下来。他是陈景润唯一的儿子。
前天,陈由伟回到陈景润学习和工作过的地方——厦大数学学院,和那里的师生座谈。
陈由伟今年38岁,现在自己创业。1996年,他15岁时,他的父亲因患帕金森氏综合征去世,终年63岁。
陈景润是数学家,他证明出古典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1+1)至今的最好成果,即“1+2”。这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被称为“陈氏定理”。9月26日,在陈景润去世23年后,他被中宣部等部门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全国278人获此荣誉。1950年,陈景润考入厦大数学系,后来又在数学系工作一段时间,直到被数学家华罗庚看中,调往中科院数学研究所。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 佘 峥
逃离
“叛逆”少年 不愿成为父母的样子
陈由伟是来厦门参加一个研讨会,厦大数学学院闻讯后向他发出邀请。前天,陈由伟回到厦大数学学院,一落座,就对着他父亲的学弟学妹们说:“我可以特别自豪地说:我也是学数学的!”1950年,陈景润考入厦大数学系。
陈由伟人高马大,身高1.82米,待人彬彬有礼,学生发言时,他要先问他的名字,然后表示感谢。他是陈景润唯一的儿子。
不过,陈由伟并不是一开始就对数学情有独钟。他说,人有两种,一种非常愿意成为父母的样子,但我,属于另外一种。
小时候,他最烦人家问他:你是陈景润的儿子,你数学应该特好吧?你喜欢数学吗?华罗庚数学竞赛,你得奖了吗?你报数学班了吗?
他说,人家越是这样问,他越是想远离数学。
陈景润和妻子由昆曾经给儿子报过数学班,几堂课后,陈由伟不去上了。陈景润没有生气,只是说,孩子有孩子的想法,应该顺着他。没有人可以打造他,除了他自己。
陈由伟后来自己主张要学音乐,报了小号,他说,爸爸不了解它,叫它“小喇叭”。
那么,陈景润希望自己的儿子学数学吗?陈由伟长大后再往回看,认为父亲虽然顺着他,但其实是希望他也学数学的。一个例证是,爸爸曾跟妈妈商量:我们不要送他上学了,我自己教他数学和英语,再请一名语文老师就好了。当然,这个念头被妻子由昆果断“扼杀”在萌芽状态。
重拾
转学数学 与父亲隔空对话
少年时期的陈由伟,对于人们希望他继承父亲衣钵一事,充满了反感,他也不想在父亲光环下生活,认为会压力重重。他后来到加拿大留学,选择商科。
不过,在读了一年商科后,陈由伟突然想转学数学。
他前天回忆:打电话给妈妈,电话那边没了声音,过了半天才说,行吧!
陈由伟当时觉得自己有信心转学数学,是因为第一学年商科中的数学课程,他学得特别好。不过,在他真正转到数学系时,他发现,数学系的数学和商科的数学,根本不是一回事。
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陈由伟说,最开始,他采取最笨的方法:刷题。
他还回忆说,没有课的时候,他泡在图书馆,要考试时,他会去找本《数论》,端放在一旁,因为上面有父亲的“陈氏定理”。他会在心里悄悄地告诉父亲说:保佑我考试要过哦。
陈由伟说,有些命中注定的东西,你逃也逃不掉。他觉得,通过学习数学,他似乎可以和父亲做隔空对话。
学成
回国创业 现未从事数学工作
在加拿大,没有父亲辅导的陈由伟在度过最艰难的一年后,他的数学慢慢跟上了。读研究生时,他曾想换个专业,但是,老师说,你的数学越读越好,有前途,继续读数学吧。
陈由伟继续完成数学专业的硕士课程,不过,止步于博士,陈由伟很诚实地说:太难了。在加拿大,他的老师和大多数同学并不知道他的父亲是谁。
几年前,陈由伟学成回国,但是,没有从事数学工作,起先在银行工作,现在出来创业,自己开了家医疗公司,从事和健康有关的业务。他说,这可能算是回到妈妈的老本行。他的妈妈由昆是北京309医院的医生,现在退休在家。
今年8月,厦大88级校友举行校友节,邀请陈由伟回归厦大这个大家庭。陈由伟记得,他上一次到厦大是1998年了。
前天,厦大数学学院党委书记黄宝秋对陈由伟说:你以后要常回来,这里就是你的家。前天,陈由伟穿上数学学院“景润青年”的志愿者红马甲,宣布自己也加入父亲昔日大学的青年志愿者队伍中。
要离开前,他到校园里“看”了父亲——2006年,厦大在数学学院所在海韵校区,为陈景润竖立铜像。
人高马大的陈由伟坐在瘦小的“父亲”旁,把手搭在他身上。铜像铸成的陈景润侧着脸,似乎在微笑地看着儿子。
花絮
父亲辅导过的那道数学题
前天,陈由伟被学生们问了一个问题:小时候,你爸爸辅导过你数学吗?
陈由伟记忆中,似乎只有一道:当时,他在按部就班做“1+2+3+4+5+6+7+8+9+10”时,父亲看到了,教他方法:你把1+9,2+8,3+7,4+6先加,就有40了,再加10和5,就是55了。
陈由伟说,那天应该是妈妈去上班了,爸爸负责看着他,他们在书房里。他后来想起那个画面,觉得幸福得不行。不过,当时的陈由伟太小了,没法体会到和父亲相处的美妙。他说,有时父亲想检查他的作业,他却还总是搪塞道,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