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正文
厦门日报:龙舟会友 两岸健将展风采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27日 来源:

联发2019海峡两岸(集美)龙舟文化节暨“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赛昨开幕

台湾参赛队伍数量首超大陆,系列精彩活动今日继续进行

▲两岸健儿奋勇争先。

▲闽南传统民俗“水上抓鸭”比赛。

▲在龙舟池南岸宗南亭,市民体验包粽子。

▲海峡两岸传统祭祀大典。

▲来自台湾的“官将首”表演。

▲陈立人等嘉宾为龙舟点睛。

▲身着汉服的女子逛集市。

水面无大风、天气不晒也无雨——对龙舟赛而言,这样的天气堪称“完美”。在老天爷的“眷顾”下,昨天上午,联发2019海峡两岸(集美)龙舟文化节暨“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赛如期拉开帷幕,来自海峡两岸53支龙舟劲旅在两天时间内“以龙舟会友”,展开切磋交流。

本届龙舟赛是第十一届海峡论坛的重要活动之一,以“弘扬传统文化,共绘两岸亲情”为主题,突出闽台文化交流,着力打造两岸龙舟盛宴。活动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国龙舟协会、政协厦门市委员会、福建省体育局主办,集美区人民政府、厦门市体育局、厦门市集美学校委员会、厦门广电集团承办,福建省金门同胞联谊会协办。

在龙舟“点睛仪式”和舞狮表演过后,昨天上午九点多,海峡两岸龙舟赛正式鸣枪开赛。本届龙舟赛共有53支队伍报名参赛,其中台湾参赛队伍有27支,首次超过大陆参赛队伍数量。

随着海峡两岸龙舟赛的连年举办,两岸龙舟在切磋中增进交流和竞技水平,同时也在青年人中进一步“带热”了传统龙舟的普及。

曾多次带队在大陆、台湾参赛的台北霞海城隍庙龙舟队教练陈雨霖见证了两岸龙舟的互相促进和共同繁荣。“以前,台湾的龙舟队跟大陆水平差距很大,基本是‘仰视’,随着比赛越来越多,台湾的龙舟队技术逐渐进步,参与的群体也越来越大。”陈雨霖说,2001年,台北举办的端午龙舟赛只有100支队伍参加,到去年已经发展成200多支,台湾很多中学还专门开设了龙舟课程。

除了精彩的龙舟比赛,在龙舟池畔及大社周边,多达30项文化活动陆续登场。今年的龙舟文化节特别融入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相关元素。昨晚,在福南堂上演的2019我们的节日·端午《遇见·诗意集美》经典诗歌诵读会,带来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等节目,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龙舟池上的“花船游园”节目也在设计和编排上紧扣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朗诵《可爱的祖国》等作品。

线上、线下相结合是今年龙舟文化节的另一大亮点。本次龙舟文化节首次推出线上龙舟表情包,并开发“线上龙舟小游戏”, 以好玩有趣方式让年轻群体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

今天,大社美食庙会、花船游园、两岸端阳市集、包粽子大赛、水上抓鸭、童趣龙舟乐园、旱地龙舟比赛等精彩项目仍将继续。

【预告】

今日上午

○各组决赛

○“嘉庚杯”“敬贤杯”总决赛

○颁奖仪式

今日下午

○第六届中国龙舟拔河赛

央视新闻+”APP、“看厦门”APP、网易厦门、腾讯·大闽网、新浪厦门等,将对今日“嘉庚杯”“敬贤杯”总决赛和龙舟拔河比赛进行现场直播。抖音平台也将推送龙舟文化节精彩花絮的短视频。

【队伍风采】

厦大龙舟女队

文科妹子变“武将”

“我们又来了!”这是厦门大学龙舟女队自2009年以来,第11年参加海峡两岸龙舟赛。事实上,当年厦大也正是为了参加该赛事,而成立了龙舟女队。

别看她们在水上劈波斩浪、力顶千斤,实际上,该队今年参赛的队员大部分来自人文、艺术、经济、新闻传播等院系。为了备战此次比赛,文科妹子变身“武将”,从开学初就风雨兼程地集训。队长肖威说,四个月下来,大家皮肤加深了好几个色号。

厦大如此重视集美龙舟赛,除了因该赛事最早是由校主陈嘉庚组织举办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看中了其两岸文化交流的特质。肖威告诉记者,她在去年比赛中结识台湾铭传大学的一名选手,至今还保持联系,“通过龙舟文化交流,感觉两岸的联系更紧密了”。

台北霞海城隍庙龙舟队

来大陆“走亲戚”

集美后溪霞城有一个城隍庙,在台北的霞海也有一个城隍庙,后者是前者的一个分炉,每年台北霞海城隍庙都会来集美祭祖。去年开始,台北霞海城隍庙组成龙舟队,以新形式来大陆“走亲戚”。

“龙舟是两岸同根同源的传统文化,我们也很愿意来大陆交流。” 舵手黄国智说,队员们都是业余选手,因此大家都保持平常心,今年的目标是争取比去年好。

事实上,龙舟也是城隍文化的一部分。黄国智说,霞海城隍庙把传统文化和体育竞技结合,每年把城隍爷“请”到龙舟上,在台北城里巡河护城。不久后霞海城隍庙将迎来建庙200周年,届时他们会再来集美参加交流活动。

【特写】

台北舞狮热闹踩街

今年请来“官将首”

水上有激烈的龙舟赛,岸上有热闹的舞狮。昨天上午,由台湾的舞狮冠军团队——台北“狮头旺”剧团带来的民俗表演浩浩荡荡沿着龙舟池“踩街”,威风凛凛的狮头阵、庄严肃穆的“官将首”巡游一路吸引大批游客“围观”、喝彩。

台北“狮头旺”剧团团长洪文定是台湾舞狮表演的传承人,其父是“狮头旺”的奠基人洪来旺,去年,他们就受邀来到集美表演。“狮子是瑞兽,象征平安祥和,‘官将首’代表正义、公平、公正,与龙舟赛氛围相契合,是今年特意增加的。”洪文定说。据了解,“官将首”本称“增损二将”,是地藏王菩萨的护法,后发展成为台湾民俗的一种。“传统的‘官将首’只有两名,为了增加观赏性,这次共有6名‘官将首’进行表演,沿途巡游、祈福。”洪文定说。

现场,扮演“官将首”的几名演员已是满头大汗——他们身穿厚重的古代服饰,脸上画着复杂的脸谱,头上还戴着重达2.5公斤的头套,光是化装就需要花费数小时。

【活动】

学术交流

端午文化论坛集美开讲

昨天,第十五届海峡两岸(集美)端午文化论坛在集美拉开帷幕,邀请海峡两岸及海内外专家、学者、嘉宾开展学术交流,围绕“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各抒己见。

海协会原副会长张铭清表示,研讨海峡两岸端午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这是对屈原最好的纪念和学习。

金门县文化园区管理所所长、历史民俗博物馆馆长卢根阵说,端午节是两岸都有的民俗节庆,“人类的历史就像龙舟一样是流动的,龙舟精神象征着包容共荣、共进共生。”

据悉,海峡两岸(集美)端午文化论坛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5届, 对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增进两岸文化认同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更为集美保护、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参考。

诗意浓浓

集美端午诗歌节打造品牌

阿公与阿舅摇橹撒下的渔网、南音社戏里乡亲的面庞……一幕幕生活场景,经诗人的妙笔变得生动鲜活。昨天,以“诗歌在民间”为主题的第十四届集美端午诗歌节如期举行, 来自全省各地的知名诗人、作家齐聚一堂,交流诗歌创作心得。

“诗人散布在民间,诗歌也一直在民间。” 集美区作协主席华晓春谈到,诗人的写作大多是来源于生活的感受,有着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来自大田的诗人连占斗说,集美有十多万高校学子,很高兴看到诗歌创作在集美开花结果。

本届诗歌节还特别邀请了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主席陈毅达分享他新近创作出版的长篇小说《海边春秋》。

据悉,集美端午诗歌节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14届,成为福建省、厦门市富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诗歌节。

诵读声声

“庚·读者”传承嘉庚精神

水上百桨翻飞,岸边书声琅琅。昨天,“庚·读者”经典诵读活动在归来堂、鳌园举行,集美中学、集美小学的学生们诵读嘉庚语录、朗诵诗歌、歌唱祖国,向五湖四海的宾朋展示嘉庚故里学子风采。

据介绍,“庚·读者”一方面谐音自“耕读”,意为耕读传家,另一方面“庚”取自陈嘉庚先生的名字。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庚·读者”活动全面升级,特别融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通过朗诵《祖国,我亲爱的祖国》《祖国颂》等作品抒发爱国赤子情怀。

龙舟为媒

集美不断深化

两岸融合发展

陈嘉庚先生长孙陈立人先生昨天也来到现场观看比赛,事实上,年过七旬的他近年来经常回来支持家乡的龙舟活动。上世纪50年代,陈嘉庚先生大力倡导龙舟运动并在集美建造龙舟池,从此“端午赛龙舟”成了集美的“保留节目”。

从集美龙舟赛发展而来的“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赛已走过13个年头,赛事逐年升级、影响力不断扩大,2011年赛事首次升级为海峡两岸(集美)龙舟文化节,2017年正式纳入海峡论坛,成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传承的重要平台。

事实上,拥有杏林、集美两大国家级台商投资区的集美区一直是对台先行先试的窗口。 近年来,集美不断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径,打造了大陆首个对台研学旅行基地、国家级台青创基地等品牌特色,集美始终处于两岸交流合作最前沿,努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

本版文/本报记者 应 洁 林桂桢 通讯员 冯立东 郭妮妮

本版图/本报记者 张奇辉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