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正文
厦门日报:厦门四项科技成果喜获国家科技奖 我市出台一系列创新改革政策,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推动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10日 来源:

▲“金属纳米材料的表面配位化学”项目的前三位完成人,从左到右为,傅钢、郑南峰、黄小青。 (本组图片市科技局提供)

▲厦门钨业的连续浸出设备。

▲金龙客车智能制造设备车间现场。

本报讯(记者 吴君宁 通讯员 李根)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设立的最高荣誉——国家科学技术奖昨日在北京揭晓,我市共有四项科技成果获奖。

近年来国家科技奖奖励制度的改革,对获奖项目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创新度要求更高,竞争更激烈,我市四项科技成果获奖来之不易。其中,厦门大学郑南峰课题组牵头完成的“金属纳米材料的表面配位化学”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基于硫磷混酸协同浸出的钨冶炼新技术”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厦门亿力吉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复杂大电网时空信息服务平台关键技术与应用”和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基于共用架构的汽车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据市科技局介绍,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科技创新25条”“成果转化19条”等创新改革政策,有效调动了全社会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和动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推动了我市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近三年我市牵头或参与完成的10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既有基础研究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又有面向产业和社会需求的应用技术成果,对参与国家科技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支撑和保障作用。

项目点击

优化金属纳米材料化学性能

避免形成化工毒副产物

国家自然科学

二等奖

厦门大学郑南峰课题组牵头完成的“金属纳米材料的表面配位化学”项目

郑南峰课题组获奖项目是“金属纳米材料的表面配位化学”,厦大发布的资料说,课题组以金属纳米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从配位化学角度系统地研究了金属纳米晶体、纳米团簇的表界面结构调控及其构-效关系,并将认识应用于实际材料体系的性能优化,取得创新性成果。

如何操纵固体表面的不同化学反应,精准地实现想要的化学反应,以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上避免形成化工毒副产物,一直是化学家的追求,也是郑南峰坚持了十多年的研究方向。

如上所述,想要精准控制固体材料的化学性能,就首先要在分子尺度上把它们的表面结构调控好。相较于块体材料,纳米材料的表面积大,化学活性高,常被用作很多化工、环保、能源领域的催化剂,以降低能耗、提高生产效率。不过,对纳米材料而言,因为尺度小,难用切割等传统物理方法实现其表面结构调控。

郑南峰获奖成果就是聚焦如何把金属纳米材料的表面结构调控好、表征好,以更好地理解表面化学过程,优化金属纳米材料的化学性能。根据成果开发的若干金属纳米催化剂已被工业应用于医药、染料、农药等中间体生产,实现污染物的大幅减排。

本报记者 佘 峥 通讯员 欧阳桂莲

发明高效简洁提取冶金技术

降低稀有金属加工成本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基于硫磷混酸协同浸出的钨冶炼新技术”项目

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基于硫磷混酸协同浸出的钨冶炼新技术”项目,发明硫磷混酸体系协同分解钨矿的技术,实现常压条件下的高效连续浸出,浸出渣可用作建材填料;采用“高温浸出-低温补酸”控制结晶分离钨的技术,实现了浸出母液循环,解决了废水排放问题;发明了高选择性萃取钼阳离子的技术,简洁地实现了钨钼分离,解决了钼回收难题。成套技术成功应用于我国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钨冶炼企业——厦门钨业及其子公司麻栗坡海隅钨业,加工成本降低30%以上。

创新电网时空信息模型与方法

提升电网信息化水平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厦门亿力吉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复杂大电网时空信息服务平台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

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用户最多的复杂大电网。如何为其提供全面、即时和准确的时空信息服务是我国复杂大电网可靠运行与高效管理的关键瓶颈难题。此次我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项目——复杂大电网时空信息服务平台关键技术与应用,历时15年研究,突破了复杂大电网时空信息服务平台构建关键技术,对电网时空信息模型与方法进行系统性创新,建立了服务于复杂大电网的一体化时空信息服务平台,研制开发了覆盖电网所有核心业务的一系列应用系统,使我国电网的信息化水平迈入世界领先行列。

七年攻关拿下智能驾驶关键技术

预测前车行驶轨迹实现节油操作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基于共用架构的汽车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

7年攻关,打破外企垄断。昨日下午,厦门金龙联合工业有限公司(金龙客车)有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讲述了“基于共用架构的汽车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背后的故事。

这一新型技术,通过对车载多传感器的信息共享,对域控制器的资源共用,对多执行器的操作共管,可实现多系统、多功能的集成优化设计。举个例子,采用这一技术,可以确定最优的节油操作规则,识别驾驶员的高耗能行为并进行矫正,并且还可以实时预测下一阶段前车的行驶轨迹,利用前车的行驶轨迹计算预测本车功率需求,达到节能目的。

该项目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化核心技术,并首次实现了在我国乘用车和商用车企业的大规模前装配套。“这个技术适用性广,目前,我们主要应用于9米以上的中高端客车,有超过3000台的客车采用了这一技术。”

本报记者 刘艳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