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正文
21世纪经济报道:全国人大代表、厦大校长张荣:厦大如何建设“双一流”大学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20日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尔德 北京报道 2018-03-20 07:00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17年9月印发的《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厦大入选36所A类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和统计学5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厦大校长张荣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没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学科,也就没有一流的大学,而双一流大学的根本性标志是一流的成果和一流的贡献。

张荣

同时,厦大马来西亚分校建立开创了中国高校走出国门办学的先河。因此,就厦大“双一流”建设和马来西亚分校,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张荣。

学科体系存在三大共性问题

《21世纪》:你曾经在南京大学当过副校长,又在山东大学当过校长,现在在厦大当校长,那么你认为中国大学的学科体系存在哪些问题?

张荣:中国大学的学科体系存在不少共性的问题。首先,我们的学科架构脱胎自上个世纪50年代的苏联模式,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后做了不少调整,但整体的架构尚未做根本性改变。学科分得很细很窄,用一位教育专家的话来说,这就叫“鸽笼体系”。

第二,跨学科的设计考虑不足。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又高又厚,所谓隔系如隔山,但现实问题往往需要跨学科的综合知识,打破这种壁垒。传统上人员的配置与学科结合得很紧,加上考评体系的不完善,不利于人才流动与互动,这与创新的活力来自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产生了冲突。

第三,老学科装不了新方向。随着科技的发展,既有的学科体系不足以充分反映出科技发展的新方向。面对很多新领域,我们需要再铺一个新摊子吗?原来的笼子不舒服了,再给你搭个新窝,这是一个很省事的办法,可以说是一个阶段性的办法。学科本身也有生命周期,需要及时重构学科体系。

这些中国大学学科体系的问题,很多是我们中国特有的,这些年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有些问题已经有所缓解,但要完全破解,仍需我们持续努力。

《21世纪》:这些学科设置的问题为什么是中国大学特有的问题?

张荣:不少国家在学科设置方面的做法和我们不一样。例如在一流大学数量突出的美国,在联邦政府层面上并没有规定学校如何设置学科体系,而是把学科体系的制定权交给了每一所学校,学校的自主权很大。

几乎所有的大学,都不约而同地在学科体系上采取了比较宽松的设置方式,这样就使得不同学科之间的边界很容易突破。所以它在原有的体系里面容易适应外部技术和社会的变化。这次教育部选择了20所高校授予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自主审核权,在解决这个问题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厦门大学也是20所高校之一,希望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我们的解决方案。

“比高比壮不比胖”

《21世纪》:具体到厦门大学,在学科体系建设上计划怎么做?

张荣:我们的基本理念通俗地说,就是“比高比壮不比胖”。我们不要纯粹规模扩张的虚胖,而是希望又高又壮、真正有力量。

第一,内涵发展,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过去学校之间看重的是学位点的数量,相互之间比谁更 “胖”,在一定阶段这种比较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特定标准的学位点数量本身代表着一定水准。

但是到了一定阶段以后,就不能再无限制地往前走,继续走下去就把资源摊薄了。每一个学校原来就那么多资源,现在是20个学科,未来变成50个学科,明显就把原有的资源摊薄了。所以,我们更加关注发展的质量。哪怕某个学科已经真的变成世界一流了,仍要花更大的力气努力走在前头,在知识的创造、传播以及转化上能够引领创新。

第二,特色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也即重点支持部分学科,遴选标准是国家需求、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代表了国际主流方向和具备一定的学科基础。

这次“双一流”建设,厦大的海洋科学、生态学、生物学、化学、统计学等5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我们在双一流学科基础上,按照扶优扶需扶新扶特的原则,规划设计了化学与物质基础、海洋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统计和数据科学、能源科学与工程、材料与智能制造、经济与工商管理、公共治理、人文与艺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带一路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11个学科群。当然,有所不为并非不发展,而是支持力度不像重点学科群那样大。

第三,融合发展,促进交叉,优化生态,努力打造更加科学合理的一流学科体系。我们希望尽可能打破又高又厚的学科壁垒,一方面我们要优化我们的学科体系,另一方面我们要建好学科群。

《21世纪》: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教师人才,在教师人才引进和培养建设上,厦大有哪些创新的改革措施?

张荣:首先,继续发扬厦大礼遇教师的传统。当年陈嘉庚先生在创办厦大时就提出来,厦大地处海岛,比较偏离,交通不方便,因此厦大一定要礼遇教师,要给教师提供比其他大学更有竞争力的薪酬,这样才可以吸引到优秀的教师,并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当时厦大教师的薪酬比其他国立大学要高出一大块。后来的林文庆、萨本栋等校长对此也有很多论述,大意是强调师资的重要性,大家都认识到没有一流的师资,也就没有一流的大学。所以厦大一直都致力于为教师提供较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第二,改革教师的评价机制。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突出、两个坚守、三个维度”。

一个突出就是突出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师德师风,施行一票否决制,在任何情况下首先放在第一位。

两个坚守,一个是坚守教学工作的底线,教学是教师的天职,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把教学任务完成,特别是我们年富力强的院士都在一线为本科生上课,另一个坚守就是坚守学术水平不降低。在突出业绩、贡献等关键绩效指标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立等效替代选项,把真正的学术创造识别出来作为考核评价的依据,确保业绩可比性和质量一致性。

在对学术水平的评价上有三个维度,“三个分”。一是分科,就是按照不同学科规律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改变过去只按文科、理科两大类制作2张指标体系表的做法,在此次改革中,根据人文社科、理工医地等不同学科特点制作了9张表,促进学校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与实现学科协同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是分权,就是学校管宏观、管大局、管基本,学部和学院管细节、管特殊、管具体。学校根据发展目标制定考核评价基本标准,各学部和学院在不低于学校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实施细则,使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反映学科发展规律,契合学科发展阶段和发展状态。

三是分类,就是以创造最佳业绩为导向,着力解决个人和团队相结合的问题。对于依赖个人努力产生业绩的学科领域,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考核评价;对于依托集体、团队才能产生业绩,并且具备一定条件的学科领域,以团队为单位,按照世界一流大学标准和国际通行做法进行考核评价,扫除对发展新学科、交叉学科的制度障碍。

第三,引培并举。我们不但要引进人才,还要创造很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引进的人才能够成长为真正的栋梁之才,同时也为长期在厦大奋斗的教师打造成才通道。

推动筹建“海丝创谷”

《21世纪》: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厦大是怎么做的?

张荣:第一,开设创新创业的通识教育,设有专门的创新创业的实践营、训练营和先锋营供学生选择。厦大每年专门拿出2000万,用于专门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同时我们还和校友和社会力量合作,成立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的基金。

第二, 在教学方法上创新。例如,我们开设了一门三方足球的选修课,足球不再是两个队之间的对抗赛,而是三个球队、三个球门的三方足球赛。任意两个队随时可以合作攻第三个队,通过这种不断合纵连横的体育比赛培养学生的竞合精神和应变能力。

第三,我们正在牵头发起海上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并推动筹建海上丝绸之路创新创业谷(以下简称“海丝创谷”)。由厦大牵头,联合国内10多所高校和国外20多所高校,筹建“新海上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打造覆盖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推动校际间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沟通等领域开展交流合作,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目前我们已经开过了筹备会,联盟有望在今年10月成立。

同时,我们正在积极推进以厦大翔安校区为中心筹建“海丝创谷”。我们不仅将我们自己的先进技术落地,也希望把海上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成员的各项最新技术,集中在一起,尽快实现技术的融合和转化,促进产学研用的结合。

《21世纪》: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马来西亚,在“马中经济合作高峰论坛”上,与马来西亚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共同见证了厦大马来西亚分校建设协议的签署。目前有哪些进展?

张荣:目前,厦大马来西亚分校是唯一一所在海外有自己独立校园、独立办学的大学。

厦大马来西亚分校的建设和招生都很顺利。目前,已经有了900亩的校园,设有13个专业,26万平方米的第一期的工程已经完成,二期工程正在建设当中。

这是马来西亚最美丽的校园,也是马来西亚建设标准最高的校园。我在马来西亚其他大学访问之时,很多人都提出,“你们的学校的游泳池、健身房和体育场等学校设施能否对我们的学生开放,让我们共享一下?”由此可以看出,大家对我们的建设成就非常赞赏。

从2016年2月第一批学生入学,目前马来西亚分校已有2800多名学生,其中中国学生875名,马来西亚学生有1000多名,国际学生来自17个国家,预计今年年底生源总人数将超过4000人。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