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小学学历的曾华群考入厦门大学,弟弟妹妹紧随其后被录取

■厦门大学60周年校庆时,兄妹四人合影(后排右一为曾华群)。

■曾华群的高考准考证。

■1983年,曾华群在黄山留影。
【人物名片】

曾华群
1977年参加高考,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获厦门大学历史学学士、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1984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入选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第一、二层次人选。退休前曾任厦门大学国际经济法研究所所长。
1977年高考恢复时,曾华群还在汕头的一个海岛上参加油库码头的建设。幸亏远在厦门的工程队队长及时发电报通知,他才有机会参加当年的高考。虽然只有小学学历,但在上杭县瓷厂工作期间,他千方百计挤出时间自学了中学课程,才得以只用一周时间突击复习,便考上了厦门大学历史系。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他最终成为一名国际法学者,实现了“以专业服务社会”的理想。
期望能被推荐上大学
午休时自学中学课程
1966年夏天,曾华群刚在厦门一中读完初一,学校便开始停课。1969年6月,曾华群被安排到上杭县插队落户。下乡一年多,因表现突出,在大队知青中,他第一个被招工。
“虽是大队第一个被招工的知青,但分配的工厂条件却比较艰苦。”曾华群回忆,当时他被分配到上杭县瓷厂,位于泮境深山,不通公路。卡车开到泮境公社之后便无法再前进,他们只能挑着行李走10里山路去厂里报到。
接下来的6年多,曾华群一直在瓷厂做原料加工工作,拉板车运泥、洗泥、压泥等,全是体力活。1972年,传来“推荐上大学”的消息,为了做好准备,他让正在上中学的弟妹寄来初中和高中课本。由于晚上经常要加班或义务劳动,曾华群便将仅有的1个小时午休时间全用来自学。
1972年和1973年,曾华群连续两年被瓷厂推荐上大学,但由于名额所限等原因均告落选。“错过上大学的机会,失落总是有的,但我比较乐观,相信只要努力,就可以争取工作方面的进步。”曾华群说。
从汕头赶回厦门报名高考 感恩队长及时发电报通知
1976年春节,回厦门过年的曾华群从同学那里得到了一个消息,当时交通部第四航务工程局第四工程处(四航四处)正在厦门建设码头,工程队中有来自闽西的工人。“当时,申请调动工作是很难的,但申请对调工作还是比较可行的。”曾华群了解到,四航四处有一名上杭人因家里孩子还小想回上杭,便与那名上杭人联络对调工作。
曾华群清楚地记得,1976年的最后一天,他从上杭回到阔别多年的厦门,在四航四处当了一名风钻工,天天在殿前上夜班,打“炮眼”以供爆破。1977年下半年,他所在的中队被派到汕头的一个海岛建油库码头,当时已有恢复高考的风声。出发前,他向工程队队长提出一个请求:“听说高考要恢复了,如果开始报名,请一定帮我报个名。”队长答应了。
在汕头海岛工作期间,工人与外界的联系主要靠一艘小船,两天送一次食物和信件等。一天,正在海岛拉钢筋的曾华群收到工程队队长从厦门发来的电报,大意是已恢复高考,速回厦门报名。曾华群说:“直到现在,我还一直对那名工程队队长心存感恩,他信守承诺,我才有参加1977年的高考机会。”
与最小的弟弟相差12岁 居然还成为大学“同窗”
从汕头赶回厦门报考后,曾华群便天天在东渡码头工地上班。直到考前一周,他才向单位请假备考。“只有一周的复习时间,只能突击复习。”曾华群说,虽然离校多年,但得益于在瓷厂工作期间的自学,还算是比较有基础的。
曾华群清晰地记得,当时厦门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里后,弟弟立即送到工地。曾华群说,“当时我很激动,也有点意外,父母很庆幸我能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就成功考上大学。”而曾华群的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也先后在1978年和1980年分别考上厦门大学。“我与最小的弟弟年龄相差12岁,我下乡后回家探亲时,还带他报名读小学,没想到还能成为大学‘同窗’。”曾华群说,历尽艰辛的普通人家出了四名大学生,一时传为佳话。
全系29人报考研究生
相约分散报考减少竞争压力
上了大学的曾华群专心致志,“读书很拼”已成了他那一代人共有的状态。他说:“那个年代的人,对上大学的机会非常珍惜,读书都很认真。但除了学习之外,当时学校的文体活动也很丰富。”
曾华群大学期间加入了系冬泳队,每年冬天,冬泳队队员都会从白城或轮渡码头出发,游到鼓浪屿。有一次,曾华群的一名同学在游泳途中,身体被冻得僵硬游不动。在一旁的曾华群和其他同学见状,赶紧游到那名同学旁边,合力将那名同学拉到鼓浪屿。“刚好有同学家住鼓浪屿,他将受冻的同学请到家里,拿出棉被给他取暖。”
让曾华群感动的大学同窗情,不仅仅于此。1981年秋季,毕业在即,曾华群所在的历史系的65名同学中,有29人想报考研究生,但厦大历史系的研究生名额只有几个。面对“僧多粥少”的困境,班上同学相约分散报考,以求提高升学率。曾华群说:“当时我们就商量好,或考其他院校,或考本校其他系,不互相竞争。而我最后选择报考本校的法学系。”
成法律系第一位博士生
在服务社会中丰富人生
经过认真的备考,曾华群考取厦门大学法律系1981级国际法专业,成为法律系首届硕士研究生之一。1984年年底,研究生毕业之后,曾华群留校任教。1986年,厦门大学获准设立国际经济法专业博士点。同年年底,他通过入学考试,成为法律系的第一位博士生。
1987年,曾华群通过校际交流项目,赴美国威拉姆特大学法学院研修。1988年底,他婉拒美方提供的“法律博士(JD)全额奖学金”待遇,毅然选择回国。30多年来,他潜心教学研究,曾被评为“福建省优秀专家”“福建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和“福建省优秀教师”。
曾华群还注重将专业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自1997年起,他连任三届市人大代表,并以专业人士的身份,兼任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回首40年前的高考,曾华群很感慨:“抚今追昔,感恩高考制度的恢复,感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让我们有机会以专业服务社会,报效国家和人民。”
(记者 颜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