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正文
搜狐:厦大副校长:中国大学培养不出治理世界的人才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23日 来源:

2017-06-23 09:20 来源:搜狐教育

写在前面:从2018年起,中国每年将向世界卫生组织交5000万美金,但是,在世卫组织的7000名雇员中,中国雇员只占40人左右,管理者更是寥寥无几。未来的中国势必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届时,中国教育能否培养出管理世界的人才?

就目前来看,这个答案是否定的。“脑袋跟不上发展”,这是摆在中国教育面前的不争事实。对此,“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围绕中国教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探讨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病与创新,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搜狐教育独家为您呈现现场的精彩演讲。

邬大光 厦门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7年,厦门大学要办口腔医学。于是,6月3日,教育部口腔医学专家组考察厦门大学口腔医学。组长是四川大学副书记、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的院长。厦门大学原来打算办“牙科”,计划2017年招生。但是院长说,在中国,这个专业不能叫牙科,只能叫口腔医学。

牙科和口腔医学有什么区别?牙科是指拔牙、修牙、补牙,与牙相关,口腔医学包含了颌边外科和头颈外科。欧洲和北美都叫牙科,中国叫口腔医学。中国这一叫法是从苏联学来的。

中国口腔医学人才毕业后做了牙科医生,真正用到的还是牙科。因此,中国培养的牙科医生做牙的水平不高。实际上,口腔医学这个学术话语在中国大学的学科教育体系当中有深刻的“政治背景”,是当时学习苏联教育体系时,全盘搬过来的。在这种话语体系下培养出的人才,又会认为口腔医学是最好的。

中国现在有两百多个口腔医学专业,为什么就不能有一百个牙科、一百个口腔医学,或者有几十个口腔医学和牙科的结合呢?

建设部专家组评估厦门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时,我把这个例子讲了一遍。当时,评估组组长是同济大学建筑学院的院长,他说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里面也存在这种现象。

其实,中国高等学校改革也好,转型也好,反思也好,应该仔细审视一下大学的管理者和教授,我们身上最难改的是已经深入到骨髓里面的专业痕迹。这个痕迹是有“政治色彩”的。

过去两年,我参加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6所985学校的评估。985高校的评估工作需要请两个外国校长或者外国著名教育学者。评北大的时候请了4个外国校长,我和这些专家在一个组,今天的报告要讲一下,外国校长、学者是怎么看待中国一流大学的。

这些外国专家认为,中国大学的硬件已经是世界一流了,远远超出他们的想像。这次评估的第一家是南京大学,当他们一看到南大,一位日本校长感慨,南大的硬件真好,比日本大学都要好。虽然硬件条件超出他们的想象,使他们震撼,但是,他们认为中国一流大学基础不够厚、口径不够宽、跨学科程度低、国际化程度低。芝加哥大学副校长说,我相信中国大学的科研实力在国际社会和排名榜上持续上升,但是与中国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不同步。当科学研究达到一定程度时,人才培养就成为了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在评北大的时候,芝加哥的现任副校长说,北大8月份要建伟大的大学,他很欣赏这种魄力,但是北大可否考虑过,在20年或者最多30年之后,当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时,北大今天培养的人才能够治理世界吗?

在评估厦门大学时,评估是这样的:厦门大学已经发展为一所成熟的大学,但是,还不是一所卓越的学校。厦门大学人才培养有很多亮点,但都是跟别人学的,没有原创。

这十几个外国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似乎还没有感觉到人才培养和教学的压力。因此,这些外国校长和专家在评估这6所大学时,和他们所在的学校有很大反差,存在课堂教学的反差、通识教育的反差、质量保障、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公平和教育技术的反差。

说起课堂教学的反差,芝加哥副校长发现,中国大学生记笔记的很少,跟老师讨论的很少,上课都很安静。他认为,大学课堂应该有5重境界。第一是课堂不吱声,学生在玩手机。第二是有基本的是非判断。第三是师生简单对话。第四是批判。第五是学生觉得老师说的不对,和老师吵起来。

虽然在专家评估时,学校的课堂效果比平常好,但是如果把评估10天前的课堂监控看一遍,评估效果更是另外一个样子。

现在,人才培养都讲跨学科。对125年中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统计显示,2016年底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种,跨学科背景达到60%,比过去一百年的比例还要高。

因此在外国学者看中国人才培养水平的时候,有的教授说,在未来二三十年中,中国最好的大学也很难培养出治理世界的人才。

拿世界卫生组织来说。世界卫生组织有7000雇员,总部有1000人,但中国雇员只有40人左右。在总部雇员当中,没有一个中国人当过司长,只有两个处长。现在,中国一年交给世卫组织1500万美金,从2018年开始就要交5000万美金了。但是,我们交的钱和能派的人数完全是代表性缺失。中国选不出这么高水平的人在世界组织任职。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代表名和印度人都不能比,以至和非洲国家都不能比。中国大学培养人才的水平确实太弱。日本到目前为止有22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本科全部是在日本本土培养的,国外读硕士的只有2个,在国外读博士的只有3个。

今天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到底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值得每位教育工作者反思的问题。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