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教初一的学生练习书法。
东南网6月22日讯(本网记者 潘贤利 通讯员 许华森 陈儒林)从夹道鼓掌欢迎,到夹道挥泪相送,这是德化山区孩子们的真情流露。6月21日,来自厦门大学的15名大学生背起行囊缓缓走出校园,位于德化县葛坑镇的中小学生用山区最朴实的掌声含泪向她们告别。在过去的15天里,厦门大学的15名学生利用空余时间,来到德化县葛坑镇中心小学和葛坑中学支教,并一对一为四名即将中考的学生突击补习英语。
葛坑镇地处泉州市德化县戴云山脉深处,境内峰峦迭起,坑谷纵横,素有“泉州的香格里拉”之称。然而,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持续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及其周边地区,镇区不少偏远的村庄居住的人少了很多。不仅镇里的所有村小学陆续关闭,就连镇中心小学如今也只有73名学生,中学21名学生,因师资力量严重短缺,出现了课程安排与教学方式不同程度滞后现象。
“精准扶贫,教育先行。”不久前,现任德化县葛坑镇下玲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丰晓飞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迅速与厦门大学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多方协商后安排这15名大学生前往这里支教。他表示,精准扶贫过程中,就是要积极发挥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关键作用,以发展教育来“拔穷根”,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在支教过程中,葛坑镇镇委镇政府十分重视,镇长蒋声彬在支教学生抵达镇区支教后,迅速协调安排了15名支教学生的食宿问题。
15名支教大学生的到来,无疑给中小学的师资力量带来了新鲜血液。无论是语文、数学,还是音乐、美术、绘画,孩子们都是“嗷嗷待哺”。郝程琳、赖小凤老师开的英语音标课,王如、谭锦柠老师开的美术课……每节课上完,孩子们都会舍不得走,拉着老师们的手说,“老师,如果你不累,就再给我们讲讲吧!”支教期间,参与支教的大学生还因地制宜,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学校的空白墙壁上涂鸦,成为校园内的一道亮丽风景。
“无论是在中学,还是在小学,孩子们最希望能补习英语、美术,这是乡村学生很大的一块短板。”葛坑中学校长刘世宏说,他对支教大学生最大的期盼,就是让“让校园响起歌声”。“音乐、美术、体育都是由文化课老师兼职,一年也开不了几节,孩子们对这些课程都十分的渴求。”刘世宏透露,比如初三年段的四名即将中考的学生,英语成绩就普遍不理想,对此他与支教的厦大学生协商后,专门为初三的四名学生进行了英语课目的一对一补习。

通过互动游戏的形式,大学生为小学生上英语课。

支教大学生为初二学生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