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昨起推出的“回声嘹亮”特别报道引发社会好评,厦大教授许清茂专门致信点赞

■读者看本报的相关报道。
本报“回声嘹亮——纪念高考恢复40年特别报道”昨日一经推出,立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厦门大学厦门法律分会秘书长李向阳当天下午立刻把报道转发到群里,大家纷纷点赞。许多不同年龄层的读者也对报道给予了热情评价。厦大新闻传播学院许清茂教授还特别对此点评。
许清茂说,今年的高考在即,《厦门晚报》推出“回声嘹亮——纪念高考恢复40年特别报道”,并在头版配上图片加以导读。内页版编者按中有一句“弹指一挥间,40年过去了,当年许多‘不知未来在何方’的懵懂少年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让人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党中央40年前恢复高考的决策英明。厦大詹心丽副校长的故事真真切切“唤起更多人对于那个‘激情燃烧岁月’的深情回忆,同时也给今天的学子带来更多启迪。”
许清茂说,该文每一部分的结尾写得特别精彩,使文章的主题思想得以提升。特别是最后一段写詹心丽访问尼日利亚纳姆迪•阿齐克韦大学孔子学院时,她看到在那生活条件艰苦的环境下,仍有一群热爱学习,刻苦钻研汉语,努力追逐梦想的非洲学生。面对此情此景,她不由得又回想起40年前的那段岁月,那时候的中国学子,和现在这些非洲学生非常相似。她感慨道:“在恢复高考后,是知识改变了我们的命运。”许教授说:“这简单的几句话,让人回味无穷。我要为这个报道点赞,为这个特别策划点赞!”
即将参加今年高考的高三学生小张,连连惊叹40年前考生的不易。她说:“当时的人们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千方百计地创造机会去读书。现在的我们,更应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努力取得好成绩。无论身处什么样的时代,‘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学习可以成就未来’都是不变的命题。”
【追忆】
家庭困难没有参加高考 辅导同事考上大学
退休教师蒋先生是老三届,他感慨地说,晚报的报道将他带回了那个被青春点燃的冬天。没办法上大学,后来他通过补员当上了教师。1977年恢复高考,很多老三届都想通过这个机会圆大学梦,他虽然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没有参加高考,但帮助辅导了参加高考的同事和朋友,有同事考上了大学,后来成为大学教授,多年以后碰到他,还表达了感激之情。
从教数十年来,蒋先生带了很多届毕业班,并且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很多学生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我们应该回望那段历史,看看那时的人们是如何备考的,那届高考对个人及整个社会产生了怎样重大的影响。今天的回顾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走向明天。”
大学四年买了三百余本图书 如今成为作家
“恢复高考四十年,这样的报道策划不但勾起曾经的我们对过往青葱岁月的回忆,对新生来说,更有启迪人生、止于至善的精神激励。”厦门市作协副主席夏炜是1987级的考生,今年正好是他参加高考30年。
他回忆说,那时高考被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上大学的学子,都有“天之骄子”的称号。“记得当年入厦大经济系学习,同学们除了买国内外各类经济学家的专著,还买了大量的课外书读,最风靡的是尼采、叔本华、萨特、蒙田与黑格尔的著作。大学四年我买了三百余本图书。当年鹭岛,没有高楼,公交车仅有三条线路。三十年后,沧海桑田,厦门已成为国际化都市,而我也改行为职业写作与绘画。对厦大经济系内心深处的留念,恰好是我一直未曾改变的手机号码尾数:8748,我在经济系八七级中位列四十八号。”
仍保留着当年的准考证 几天前做梦要去高考
厦门翔业集团的在职员工王先生是1980级考生,他至今还保留着当年高考时的准考证。他说,备战高考时,学校常有来自莆田地区的老师带来复习提纲,因为莆田常出高分考生,因此老师们的讲义一度成为“抢手货”。“看到晚报的报道后,我想起几天前做的梦。我梦到作为厦门考生的自己,考场竟然在泉州。离考试不到几小时了,我握着通往泉州的车票,在站台前急得直跺脚……”
每当晚自习来临时 教室就充满风油精的味道
在校大学生小鑫今年将大学毕业。小鑫告诉记者,她看完报纸后,四年前高考的经历又清晰浮现眼前。“那时候,每个人的抽屉都塞满了复习提纲,书桌上的书本摞成小山丘。每当晚自习来临时,教室总会充满一股风油精的味道。尽管大家因为学习压力大,想要趴在书桌上打瞌睡,可看着用作高考倒计时的日历越变越薄,就没有偷懒的心情了。”
(记者 龚小莞 实习生 王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