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今起推出“回声嘹亮——纪念高考恢复40年特别报道”,诚邀市民分享故事
■厦大副校长詹心丽回忆起自己的高考经历和大学生活,感慨“知识改变命运”
【编者按】
后天,我市将有1.4万名高考考生走进考场。高考是一场青春的战役,勇于拼搏,才不会给人生留下遗憾。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许多人因为那次拼搏而改变了人生轨迹。弹指一挥间,40年过去了,当年许多“不知未来在何方”的懵懂少年成为了社会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
适逢高考季,本报今起推出“回声嘹亮——纪念高考恢复40年特别报道”。如果您经历过那一年的高考,欢迎拨打本报市民热线5589999或私信本报官方微信“厦门晚报”提供新闻线索,分享您的酸甜苦辣。希望这些故事能唤起更多人对于那个“激情燃烧岁月”的深情回忆,同时也给今天的学子带来更多启迪。

■厦门大学中文系1977级部分学生合影。
1977年,19岁的詹心丽在扛着锄头去田间劳动的路上,得知了高考恢复的消息。那时的她,是在漳州平和县插队的一名知青,跟农村孩子一样会吃苦,努力学会了各种农活,还被评为知青先进代表,当选大队的团总支副书记。在此之前,她从来不敢奢望有机会上大学。
如今,身为厦门大学副校长的詹心丽,回忆起当年的往事,感慨道:“是知识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备考】
刚开始白天照常劳动
晚上在煤油灯下苦读
得知高考恢复的消息后,詹心丽起先白天照常劳动,晚上在煤油灯下苦读,后来才回到中学参加高考考前补习班。她的父母都是被下放到农村的大学教师,也在补习班中任教。詹心丽说,她本来想报考理科的,但母亲原来在大学教中文,家里有很多文学书,父亲也嗜书如命,因此她最终选择了文科。
“即便在上大学无望的艰苦岁月里,父亲仍引导我和姐妹阅读古典名著和文学藏书。每逢春季,父亲都要把藏书翻出来曝晒防虫蛀,8箱书籍摆满农村家门前的场地,成为村里的一道风景。”詹心丽的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前中山大学的心理学硕士,博学多才,文学、历史、天文地理都有所涉猎,因此也能为女儿辅导历史地理功课。
【放榜】
数学76分被写成26分
但最终成为县高考状元
在父亲的耐心辅导下,詹心丽埋头苦读。当时全国各地和她一样坐在补习班课堂上的,有知青、工人、教师、退伍军人,甚至还有哺乳期的妇女,年龄层也各不一样,但他们都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最终,詹心丽考出了334分的高分,成为县高考状元,被厦门大学中文系录取。
这其中还有一段小插曲,高考分数出来以后,詹心丽的数学成绩是26分。她对于自己的成绩还是挺自信的,特别是数学,县里模拟考时还考了第一名,因此她认定是分数出错了。于是,高中的班主任邱煜琨老师多方托人,到当地教育局查到了詹心丽的试卷,发现原来是工作人员记错了分数,将76分看成了26分。詹心丽说,她至今还非常感激邱老师。
【入学】
“把被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熄灯后打手电继续看书
“7701”是厦门大学中文系1977级的代号,其中“01”是中文系的序号,詹心丽便是当年“7701”的95名学子之一。在这个班里,既有已为人父母者,也有刚满16岁的少年。“大家意识到自己以前失去了太多,必须争分夺秒把被耽误的时间抢回来。”詹心丽回忆说,学生们每天奔走在宿舍、教室、图书馆的“三点一线”。
大家都在如饥似渴地读书,晚上宿舍熄灯后,还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继续读书,或者在外面的路灯下看书。曾有同学看到路灯下的人影,误以为是幽灵,吓了一大跳。“在我们最美好的青春时光中,没有机会好好读书,恢复高考上大学后,当时流行一句话,‘把被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所以大家都争分夺秒,能少睡尽量少睡,能多读书就尽量多读书。”
【课外】
文体活动非常丰富 学生“追星”追的大多是科学家
“7701”的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之间的交流时常碰撞出思想火花。读诗、合唱、话剧、交谊舞,当年的厦门大学文艺舞台上,总能看见“7701”学生的身影。“当时震动整个校园的话剧《于无声处》,从导演到演员,都是由我们中文系的师生担任。这几年好评如潮的厦门大学‘中文有戏’演出季,其实在我们那个年代就有了雏形。”詹心丽自豪地说,同学们不光刻苦学习,业余文体活动也非常丰富,能够合理安排时间,做到两不误。
那个年代的学生也“追星”,不过追的大多是科学家。毕业于厦门大学的著名数学家陈景润1981年回母校参与60周年校庆的情景,詹心丽至今记忆犹新。她说,为了争得陈景润先生的亲笔签名,她被挤在人堆里寸步难行。而陈景润留下的那句名言,“攀登科学高峰,就像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可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幸福的”,为许多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奠定了基础。
【人物名片】

詹心丽
1977年考入厦大中文系,现为厦门大学副校长
情谊
同学的手指受伤
她每天帮忙按揉
刚入学时,“7701”班的学生还被安排去学校后山的五老峰下挖防空洞。一次,班上的一名女生在施工中被石块砸断一截小拇指,痊愈后仍会疼痛。于是,帮这名女生揉手指缓解疼痛,成了身为副班长的詹心丽入睡前必做的功课。詹心丽说,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不过是寻常之事,而正是这样点点滴滴的细节,让大家在毕业数十载后,同学情谊仍很深厚。
“无论是在政界、商界,还是在学界、新闻出版界、文化界,都有‘7701’同学们的身影。他们有情怀,有理想,也有担当。无论职位高低,是贫是富,都心系彼此。”詹心丽说,同学们还自发筹募“7701”基金,帮助生病或有困难的老师与同学。她说:“我们这代人特别感恩邓小平,没有他老人家当年果断拍板恢复高考,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毕业
吃苦耐劳的精神
给工作带来帮助
大学毕业后,詹心丽留校工作。其间,她曾担任过校团委副书记、厦大海外教育学院留学生部主任、书记、院长,校招生办主任等职。
1987年,詹心丽调任留学生部主任,这个岗位对外语要求高,她凭着当知青时练就的吃苦耐劳的精神,每天早起苦读英语。1992年詹心丽在公派出国考试中成绩优异,获得了到英国留学的机会。留学期间,她的英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对回国后的工作帮助很大。
厦门大学在海外承建了多所孔子学院。不久前,詹心丽访问尼日利亚纳姆迪•阿齐克韦大学孔子学院。她看到,在那生活条件艰苦的环境下,仍有一群热爱学习,刻苦钻研汉语,努力追逐梦想的非洲学生。面对此情此景,她不由得又回想起40年前的那段岁月,那时候的中国学子,和现在这些非洲学生非常相似。她感慨道:“在恢复高考后,是知识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记者 龚小莞 实习生 王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