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舞台效果与唱腔。

演员富有张力的表演。
继高甲戏《大稻埕》4月中旬全新改版亮相后,厦门地方戏又一力作——歌仔戏《陈嘉庚还乡记》也于近日首演。
两天三场,在厦门小白鹭金荣剧场,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创排的年度大戏《陈嘉庚还乡记》,赢得戏迷们的热烈掌声,其中不乏诸多在校大学生的身影。
这是陈嘉庚故事首度被搬上歌仔戏舞台,也是厦门地方戏曲首次挖掘嘉庚精神。全剧通过这位华侨领袖在抗战初期返乡和贪污腐败的县长进行斗争的故事,展现“嘉庚精神”其中一面——爱国爱乡爱民的情怀,对国家、民族命运的高度责任感,以及他嫉恶好善、激浊扬清的性格。
《陈嘉庚还乡记》得到了国家艺术基金支持,创作阵容强大。由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陈世雄编剧,著名戏剧导演韩剑英执导,陈嘉庚的扮演者则是曾获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员奖的陈志明。
作为一部历史正剧,如何用歌仔戏的“小情小调”表现出沉稳厚重的历史感,但又保留戏曲的基本特征?答案就是“突破”、“创新”。从编剧、导演,到作曲、舞美、乐队和演员,着实都下了一番苦功。
【缘起】
体现“嘉庚精神”
有多种形式
一直以来,“嘉庚精神”在厦门备受重视。11年前,一部名为《陈嘉庚》的话剧,作为厦大校庆85周年的献礼登台演出。该剧的编剧,是陈世雄的博士生。那时,陈世雄担任艺术指导。
2014年,这部话剧代表厦大参加了首届福建省大学生戏剧节,荣获优秀剧目奖。专家们在肯定学生表演的同时,也指出了剧本存在的不足之处。
专家们的建议,启发了陈世雄。“要体现‘嘉庚精神’,不一定要局限于话剧、局限于陈嘉庚如何倾资办学。”为此,年逾七旬的陈世雄,特意翻阅了《南侨回忆录》,在读到1940年陈嘉庚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团返乡一段时,陈世雄被陈嘉庚的事迹深深打动,并决定截取陈嘉庚返回故乡的短短四天经历作为基本素材,写其揭露虚构的“四安县”县长李本方滔天罪行的故事。
“搞历史剧创作,如果不研究历史,就没有发言权。”陈世雄说,四安县是虚构的,但贪官李本方是以当年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的国民党县长为原型。在历史上,陈嘉庚也正是通过亲身经历,感受到国民党大后方的腐败和中共的抗日救国、廉洁奉公,发出过“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的断言。
【创作】
坚守剧种本体
进行新尝试
初创剧本,陈世雄一下就相中了歌仔戏这个剧种。“据说陈嘉庚先生不会说普通话,用歌仔戏来演绎他,最接地气,也最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而一台剧目进行多样性的创新尝试,必须是在坚守剧种本体的前提下进行。
在戏剧舞台上,行当的设置是有讲究的。而《南侨回忆录》中几乎没有提到女性人物。陈世雄就在剧中设置了卖番薯的小贩安婆(老旦)、女大学生李韵茹和几个女记者(小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行当不全的问题。
将省府特派员定由女性演绎,更是经过深思熟虑。“最后一场戏有陈嘉庚、县长和特派员三人的轮唱,导演提出,如果三人都是男性,过于单调。”于是,陈世雄查阅文献发现民国时期确实有不少女官员,便把特派员改成中年女性,三男轮唱也改成了二男一女的轮唱,其中还有两句被作曲家蔡艺榕写成了三重唱。
对于闽南戏剧,身为泉州人的陈世雄并不陌生,然而,第一次编写歌仔戏剧本,却让这位老者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陈世雄说,闽南话分为漳州、厦门、泉州等不同腔调,在厦门,歌仔戏必须按厦门腔来押韵。许多普通话的成语、词组,都很难在闽南话中找到对应的表述方式,只能改用其他词语。例如,闽南人不说“囤积居奇”、“披荆斩棘”之类的成语,如果生硬念出来,既拗口又没人能懂。陈世雄只能从头学起,翻阅闽南话专家编写的《韵书》,以及歌仔戏老作者的剧本、歌仔戏的曲牌汇编,研究摸清规律。
【编排】
传统与现代
音乐“混搭”
看过该剧的许多戏迷,对唱腔、背景音乐的创新大加赞赏。
歌仔戏在历史上以哭调著称,曾被视为只能表现“小情小调”的剧种,不太适合表现现代戏。不过,韩剑英却迎难而上,曾为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导演过《邵江海》、《蝴蝶之恋》等现代戏,都大获成功,被视为歌仔戏剧种的突破。这次要演绎现代历史正剧《陈嘉庚还乡记》,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和主创团队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陈嘉庚是家喻户晓的近现代名人,和话剧相比,歌仔戏要展现历史的厚重感相对不易。”
为此,这部作品经过反复打磨,剧本修改了20多稿。音乐方面,保留了歌仔戏传统唱腔,又在情绪音乐上融入小提琴、中提琴、双簧管、长笛等现代音乐元素,原本只有10多人的乐队一下扩容至32人,既有本地友团的乐手,还有专门从上海邀请过来的乐手。通过“混搭”的方式,力求兼顾歌仔戏老观众的音乐欣赏习惯。
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主任林德和说,从初排到登台,演员们只用了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夜以继日地辛苦付出。同时,还要感谢厦门艺术学校、厦门歌舞剧院、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厦门市南乐团等友团的大力支持。
【意义】
传承发展戏曲
获国家支持
《陈嘉庚还乡记》的创排意义,并不仅仅是宣扬了“嘉庚精神”,更重要的是,该剧还是厦门第一部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大型舞台剧,资助经费高达250万元。国家艺术基金是2013年底经由国务院批准、国家设立的公益性基金,由中央财政拨款,旨在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原创精品力作、培养艺术创作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连同《陈嘉庚还乡记》在内,福建省入选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只有3个。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申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是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与厦门大学、集美大学联合推动的。“根据国家艺术基金规定,获得资助的项目必须公益演出40场。”林德和说,下一步,研习中心将会与教育部门合作,逐步走进各大校园去演出,培养年轻观众,传承和发展歌仔戏,将“嘉庚精神”发扬光大。
(本组文/本报记者 陈冬 供图/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