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厦门大学2016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课堂上,有两个女孩总是坐在第一排靠右的位置上,时不时查一查手上的电子词典,然后低头认真记着笔记。
她们是来自泰国的留学生洪小美、李秋明,学习汉语多年,她们已经能够正常地与中国学生一起听课。然而对她们来说,学习汉语的道路崎岖难走,而且没有尽头。
情迷汉语
24岁的洪小美在读初中时正好赶上泰国开设汉语必修课。刚接触汉语她就非常喜欢,每周一节课不能满足她的学习需要,她就决定参加课外的汉语补习班,深入学习汉语。兴趣加上努力,她的汉语越来越好。高中时她毫不犹豫选择了中文方向,大学更是进入了中文系。
和洪小美相比,29岁的李秋明学习汉语的时间比较晚,也更为曲折。她在中学时代并没有接触汉语,只是通过音乐设备听过一些中文歌,她非常喜欢著名歌手周杰伦的歌曲,会唱很多周杰伦的歌。而她听到的第一首中文歌曲就是《爷爷泡的茶》。高中毕业后,李秋明决定到中国的大学学习汉语。
与中国结的“缘”
洪小美在泰国东方大学学了2年汉语后,通过学校的合作项目来到了中国北京的一所大学。在北京的两年生活让她彻底爱上了中国。小美来到中国没有什么不适应的情况,还特别喜欢吃中国美食。“鱼香茄子、北京烤鸭、宫保鸡丁、火锅……”她对深爱的美食如数家珍,脸上溢出了幸福的神采:“麻辣烫太好吃了!”她的中国第一站——北京,点燃了她对中国的热爱。
李秋明的大学时代在云南昆明度过,由于汉语零基础,她的适应期就长了些。她一开始最怕一个人去吃饭,不会用中国话点餐。而现在,她不仅发音标准,连中国年轻人的调侃和流行语都能自如运用。
“喂,你好,我是送餐的,你要披萨、汉堡包还是油条?”李秋明忍住笑意模仿送餐员的口气打了一个电话。电话的另一头就是她的中国缘——中国男朋友。她笑着说:“他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男朋友”。在一次中秋节派对上,她结识了隔壁学校的一个男同学,并慢慢发展成了恋人。后来她回泰国工作,又再次来到中国,来到厦门读研究生,为的也是能和福建籍的男朋友在一起。至今他们已经在一起了五六年,并计划着将来一起的生活和工作。
学习路上的笑与泪
因为喜爱,洪小美的汉语学习有了更多的主动性,她的成绩一直很好。在北京的2年里,她拿过一次一等奖学金和三次二等奖学金,以及毕业论文优秀奖。然而她也遭遇过挫折,刚来北京时她的汉语水平不高,去外面饭馆吃饭时总会遇到沟通障碍,有些性急的店老板就会让中国客人先点,这更激发了小美学好汉语的决心。她认为要想学好汉语,一定要深入中国人的生活,不能逃避跟陌生人说话。遇到不会表达的词语就用身体语言,或者借助手机词典。秋明在汉语学习之初就感觉到了不小的压力。她听说别人3个月就会说汉语了,就给自己定目标——3个月能够开口说汉语。别人背3行生词,她就背10行,这样努力学了3个月后,她发现自己还是听不懂老师讲课,还是不会说几个句子,终于忍不住大哭起来,她给妈妈打电话说汉语太难了,她的妈妈却相信她一定能在毕业前掌握汉语。慢慢的,她在朋友的帮助下,学会了用“这个”“那个”去食堂点菜,汉语学习5个月后也终于能开口说一些简单的句子了。经历前几个月的“阵痛”,秋明终于迈上了汉语学习的正轨,她于大二就通过了汉语水平考试(HSK)四级,大三通过了最高级别的六级考试。临近毕业,学校要求外国留学生写6000字的论文,秋明认认真真写了1万多字,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
汉语铸就未来
与汉语结缘这么多年,洪小美、李秋明都打算利用汉语优势找工作。小美已经做好了回家乡皇太后大学做汉语老师的准备;秋明有过几年工作经验,她给自己的未来设想了更多的可能性:创业做中泰间的商贸生意、去泰国驻中国的大使馆工作、回泰国的大学教汉语……
现在,在厦门大学的课堂上,洪小美还会经常听不懂老师话里的深层内涵,她就课下用网络搜索相关的泰语教材去理解,老师留下的作业她总是提前完成。李秋明依然勤勤恳恳,她经常在宿舍安安静静看书,她说汉语学习的秘诀是: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做练习并复习。
汉语学习打开了她们新的世界,也将融进她们的生命。
(赵鹏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