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正文
福建侨报:东隅已逝 桑榆非晚 ——记厦大海院院友、泰国华人文学作家巴尔先生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21日 来源:

巴尔先生是泰国华文文学开拓者之一,原名颜壁。1915年出生于中国广东潮阳县的贫苦农家,少年时便随父母移居泰国。上个世纪30年代,他发表作品《禁区》后辍笔,在上个世纪70年代复出。他笔耕不辍,直至古稀之年依然坚持创作,并赴厦门大学海外函授学院进行学习,在中泰两国出版了涉及小说、散文、诗歌、传记、报告文学、文学史等多种体裁的作品,代表作有《禁区》、《就医》等。

巴尔曾经多次访问中国,促进了泰中文学界的友好交流。在海外华文文学界,是极有影响力的老前辈。

求学之路崎岖坎坷

巴尔14岁随父母到泰国定居,成为作家基本上是靠自学成才。刚到泰国时,他在曼谷读私塾,小学尚未毕业,就被父亲送进一家杂货店当小学徒。后来又回新民学校当一名庶务员,他爱好中国古典小说,一直做半工半读的苦学生。新民学校华文图书甚多,他如获至宝地读了鲁迅、茅盾、巴金、萧军、萧红等中国著名作家的作品,还有韬奋主编的《生活》杂志。

17岁时,求学心切的他又回到中国,到广东揭阳县第一中学读初中。只读了一个学期多,由于泰国政府颁布移民新条例,他就中途辍学又返回泰国。20岁时,他用10个月时间上泰文夜校,读完泰文初级课程,考取了泰国政府颁发的执教证,又回到新民学校和内地华文学校任教。

写“文”方可安家

在新民学校任教期间,也就是1937-1938年间,巴尔与友人航风、布达等20多人组织了一个文艺团体“思潮学社”,并出版了《热风》刊物,巴尔任主编。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泰国,所有华文学校被查封。失业后,他在泰国东北部一个市镇做生意,并进行业余文学创作。此时他写长篇小说《禁区》连载在曼谷《光明周刊》上,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以及銮披汶独裁政府为讨好日本而实行的排华政策、在全国重要城市设置“禁区”禁止华人居住等卑劣行径。

动乱中,巴尔因生活所迫,停笔经商。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他再复出时,已是花甲之年。但他不仅创作热情高涨,还参加了厦门大学海外函授学院中文系的学习。从巴尔晚年退居泰国东北部小镇的一份生活时间表上看,他每周2天读函授学院的课程,2天搞创作,2天撰写《泰国华人作家风貌》。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巴尔陆续出版了中篇小说《陋巷》、《就医》,短篇小说集《绘制钞票的人》,中篇小说《沸腾大地》,长篇小说《湄河之滨》和长篇系列报告文学第一部《华人浩劫》等。他居住在泰国东北部一个县城,日常接触泰国平民百姓,作品也多反映他们的生活,被称为“乡土文学”作家,还曾两次任泰华写作人协会理事。

巴尔的小说包含对社会和现实强烈的批判力量以及社会责任感。中篇小说《陋巷》作为巴尔复出文坛后的第一部作品,依然保持了他投身文艺创作初期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巴尔的创作特色从他的笔名“巴尔”也可见端倪:这就是以巴金、高尔基为楷模。巴尔在给文友的信中曾不只一次指出:“从来泰华文化人,都不能以写‘文’安家,如果抱有这种想法的人,那只有喝‘西北风’了。”信中提到他自己坚持文艺创作的情况:“我利用晚间7时至11时进行创作活动,因为只有这段时间才能思绪集中,才是我自由自在,海阔天空,在文学领域里最快乐最活跃最神圣的时刻”。

巴尔除了以自己为原型进行创作之外,还热衷于向世界介绍泰华文学的总体概况,撰写了具有首创意义的《泰华文学小史》。

爱华赤子情不灭

多年来,他为促进泰中两国文学的友好交流而奔走。1987年3月他来参加了在厦门大学召开的“东南亚华文文学研讨会”,在这国际学术会议上他做了题为《泰华文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学的关系》的报告。

他在小说《就医》中还流露出对故土——中国的强烈归属感,表现出海外华侨心系祖(籍)国的情怀。这是通过小说中的老一辈人物喜伯训斥小流氓的情景来传达的,喜伯以正义凛然的态度,教训这位败祖辱宗的海外华侨流氓,他说:“你所作所为实在有辱中华民族的尊严!”

1990年lO月,年近76岁的巴尔出版了新诗集《海峡情深》。他在《编后屑谈》中写道:“《海峡情深》这部诗集的出版,算是我为了祖国统一的大业作出了呼吁,希望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团结起来,摒除政见尽量地朝着祖国统一的航行方向前进!”

1987年4月1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介绍过巴尔,1987年5月17日《福建侨乡报》(本报原名)以《让儿孙们知道中华民族精神》为题报道了巴尔的事迹。厦门大学派往美国学习的留学生看到报上登载的故事,高兴地写信回来说道:“我对厦大有这样一位老校友感到光荣,我对海外函授学院有这样有成就的学员感到自豪。”

(赵鹏沛)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