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正文
厦门晚报:厦大会计学泰斗常勋教授昨离世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09日 来源:

厦门网 2017-01-09 00:00

【个人生平】

常勋,1924年5月出生,江苏常州人。1948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并留校任教;1953年调入厦门大学经济系,开我国国际会计研究之先河。创办厦门大学会计师事务所,受托创建民办学校厦门华厦学院并担任首任校长,为厦门市中华职业教育社首任主任,财政部独立审计准则中方专家咨询组组长。历任民革第七届、第八届中央委员,民革福建省委第八届、第九届副主委,第十届顾问,福建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昨天凌晨4时42分,厦大会计系93岁高龄教授常勋离世,让不少厦大校友深感惋惜。

在厦大,常勋与葛家澍、余绪缨并称会计系的“三面旗帜”。此前,葛余两位泰斗已先后离世,常勋的离去,让厦大会计系三大泰斗成为绝响。

常勋是久负盛名的会计学家、教育家、新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拓荒者。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他都是同事、学生、朋友心中的楷模、典范。

记者 郭文娟汪燕妮

学识渊博 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

陈箭深和黄世忠,曾被常勋称为自己的“左臂右膀”。陈箭深目前是全球第五大会计师事务所——致同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管委会首任主席,黄世忠现为厦门国家会计学院院长。他俩都是常勋的学生,并都跟恩师共事过。

1985年,常勋在国内率先招收国际会计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那年,他在全国招收了两名研究生,陈箭深便是其中之一。不过,陈箭深在厦大读本科期间就听过常老师的课。他还记得,常老师上课时风度翩翩,腰板挺得直直的,声音非常洪亮。当时最大的阶梯教室可容纳200名学生,没有扩音设备,即便是坐在最后一排的同学都能听得一清二楚。而且,常老师讲课的信息量很大,可以从一个知识点不断延伸开,就好像是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网址链接。

谈起30多年前第一次上常老师的课,黄世忠也记忆犹新:“那是一堂会计专业的英语课,所有同学都惊呆了,常老师帅气、精神,他的英语非常标准,专业知识非常渊博。”

他的另一名学生、致同会计师事务所厦门分所负责人刘维说,常老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他讲课总能把理论和实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他驾驭问题的能力极强,再高深的理论让他讲起来总是显得那么清晰易懂。

乐观豁达再大的困难都压不倒他

常勋还是新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拓荒者。1988年,他就带领厦门大学会计系的老师们设立了厦门大学会计师事务所,经多年发展形成如今的致同会计师事务所厦门分所,该所排名已经连续13年位居福建省会计师行业首位。在他的带领和传承下,该所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术氛围和领先的专业技术水平,被誉为“会计师行业的学院派”。

黄世忠说,常老师特别乐观,再大的困难都压不倒他。厦门大学会计师事务所成立没多久,他们跟随常老师一起审查新加坡的大华银行。“金融机构的审计比企业要复杂得多,那时候,国内对金融机构怎么审计、怎么查账都没有明确规定。”黄世忠说,常老师鼓励大家在国内对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基础上,引进国外一些好的做法,努力把案子查清楚。他那豁达乐观的精神,感染着整个团队,大家加班加点、攻克难题,结果真的做下来了。原本对方的高管对他们还是将信将疑,“审完之后,对方总经理破例第一次请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吃饭。”黄世忠说,常老师深厚的专业功底、虚心的态度和创新精神,令大华银行外方高管层折服。

提携后辈亲自写信向企业推荐学生

黄世忠说,对于专业扎实的学生,在就业时,常老师经常借助自己的人脉,从不吝于推荐。常老师事先会了解学生的情况,专业过硬、信得过的,就大方推荐。那时候电话不太好打,常老师都是亲自写信,向各个高管推荐学生。“写了很多信,当时在厦大会计系、厦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时候,他经常会让我们帮忙寄信。”黄世忠说,当时还觉得奇怪,怎么都是寄这些单位,跟常老师问起才知道,是帮学生求职。

陈箭深也说,常老师就像父辈一样关爱、提携年轻人。很多年轻学生、不大相熟的朋友甚至其他高校老师要发表文章想请他看一下,他都会很认真地回信,在专业问题上毫无保留。

陈箭深说,常老师有一个学生毕业后到深圳上班,“他是那种很聪明的学生,但在校期间不是特别爱读书,毕业后有不懂之处就找常老师帮忙。常老师不厌其烦一次次给他讲解专业上的问题。”陈箭深说,因为有常老师这个强大外援,那个学生很快就在深圳一炮打响,最后当上了中金公司高管。

正因为如此,常老师深受学生们的爱戴。三年前,他90岁生日时,各地赶来的学生近两百人,一起为他庆生。

赤子之心 为“神六”上天激动落泪

常勋一生坎坷,坐过两次牢。1976年,他终于回到厦大,但也只是被安排到资料室工作。在资料室,他开始重新拾起专业,并利用自己的英文特长组织编写了《经济资料译丛》。这本将外国的经济理论翻译过来的杂志,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到1980年,他才得以平反,重返讲台。回到校园后,他很快就发表文章、出书,不久就评上副教授、教授。

“常老师是一个非常宽容的人,从不怨天尤人。即便受到这么多不公正待遇,他仍教育我们要热爱祖国。”学生们说,他们都很钦佩常老师的坚强意志,也为他的宽容之心而感动。

昨天,一名厦大会计系校友在校友群分享了一件事:80多岁时,常老师给研究生上课,走路颤颤巍巍却总是衣衫笔挺气度不凡。有一天早上上课,恰逢“神六”上天,常老师走上讲台就激动得哭了,连声说“我们的祖国强大了”。这位一生坎坷,五十多岁才重返讲台的老人,对国家满腔热爱,其赤子之心让学生们动容。

淡泊名利 十年工资报酬全部捐出

因为超龄,常勋没有评上博导。不过,葛家澍对他有一句评价:常勋教授不是博导胜似博导。

常勋淡泊名利,在个人利益上,他没有任何诉求。1993年,他在69岁高龄时被委以重任,主持厦门市政协倡办的民办大学——华厦学院的筹建工作。他在这个学校当了十年院长,后来他把十年间所有工资连同出书的报酬总计65万元,全部捐给华厦学院图书馆。

刘维说,大家都很怀念常老师,不管是学术研究还是为人处世,常老师都是他们的楷模。他们考虑在事务所设立一个“常勋育才基金”,用于鼓励年轻人成长,让常老师的精神和思想能够不断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