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年08月23日09:34 来源:海峡导报
导报讯 (通讯员 李静 记者 梁静)近期,厦大两个科研团队联合攻关,研制出一种能促进受损的肝脏、肠道及皮肤等器官修复与再生的重要小分子药物,并在小鼠实验中取得了优异的治疗效果。也许未来的某一天,人们只需通过服药,便可实现受损肝脏、肠道和皮肤的修复与再生。这被认为为再生医学领域带来了新的“曙光”。
8月18日,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子刊——《科学转化医学》上,并作为封面文章进行重点推介。研究者是厦大生命科学学院的周大旺教授课题组、邓贤明教授课题组及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的云彩红教授课题组。
据周大旺介绍,以往在对受损肝脏进行修复与再生治疗时,主要是靠肝移植,而此次研究成果表明,单纯运用小分子药物也可望促进肝脏的修复与再生。
值得一提的是,此项研究是厦大科研团队联合攻关、学科交叉互补的又一重大成果。周大旺教授课题组长期从事肝脏再生、肝癌发生发展等研究,课题组通过基因敲除、敲入或转基因手段发现了Hippo通路在组织稳态维持中的重要作用,在此次研究中课题组主要负责小分子药物的分子机制研究和体内药效评价;邓贤明教授课题组则长期从事靶向蛋白激酶的小分子药物研究,在此次研究中课题组主要负责激酶抑制剂的设计和优化。
两个团队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形成了强有力的科研攻关团队。研究同时得到了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云彩红教授团队在结构药理学方面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