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正文
厦门晚报:厦大教授孙世刚当选中科院院士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16日 来源:

厦门网 2015-12-08 00:00

■孙世刚

本报讯(记者 郭文娟)昨天,中国科学院公布2015年院士增选和外籍院士选举结果,厦大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孙世刚当选中科院院士。至此,厦大的院士人数增加到12人。

61岁的孙世刚算得上是“厦大出品”的新增院士。他1982年毕业于厦大化学系,1986年在法国取得博士学位后,第二年就回到了厦大工作。

孙世刚自2000年起任厦门大学副校长,2012年请辞,专心做科研。他身边的同事和学生都说,孙教授对待学术非常严谨,但待人接物平易近人,是个谦和的“暖男”。

本次公布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多名厦大人荣列其中。除了孙世刚,还有厦大1979级化学系校友、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席振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厦大浙江校友会理事长、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陈纯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同事和学生眼中的他

专心

坚持10年到漳州校区上课

厦大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姜艳霞,是孙世刚带的第一个博士后。1999年,她进入厦大就读,刚到学校两三天,孙世刚就把她叫到实验室。姜艳霞说,当时她非常惊讶,因为在之前就读的学校,导师很少亲自做实验。更让她感动的是,那时候孙世刚担任校长助理,事情非常多。

接触久了,姜艳霞才知道,孙教授亲自做实验是很平常的事。“只要有空闲,他就待在实验室,周末基本上都能看到他。”姜艳霞说,后来他当了副校长,这个习惯也没改变。他还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其中10年时间是到厦大漳州校区去上课。

今年刚毕业的博士叶进裕是孙世刚的学生,曾经当过孙世刚的助教。他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孙教授教了十多年的《物理化学》,上的是同一门课,但是每次上课前他都会对课件进行精心修改、完善。对待学生的论文,他从内容到标点符号,逐字逐句修改。他上双语班,用英语授课,从最基础的知识讲到最前沿的信息,深入浅出,让学生非常佩服。

细心

每天要做的事都写在本子上

在同事和学生眼里,孙教授是个随和的人。“我们从来没叫过他‘校长’,都习惯称‘老师’。”姜艳霞说,他每次出差回来都会给学生们带零食。孙世刚指导的另一名博士生黄龙也对“一点架子都没有的孙老师”印象深刻。

如果在科研任务上遇到什么问题,发邮件向孙教授请教,很快就会得到回复。“有的问题需要当面讨论的,他也会尽快在几天内安排时间。”姜艳霞说,当时身为副校长的孙教授要承担很多事务,但他在科研和教学方面一点都没分心。

厦大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周志有说,孙教授做事效率很高:“他对时间的安排特别细致,随身带个小本子,所有要做的事都计划好了。”姜艳霞对此也深有体会,她说,孙教授实验室的桌上总有一张计划表,上面写着每天要做的事,完成一项就打个钩。“跟他一起出差,他都会带着笔记本电脑,候机或在飞机上他也继续工作。”

(记者 郭文娟)

链接

引领纳米材料等研究新方向

1987年孙世刚到厦门大学后,致力于开拓原子/分子水平电催化研究。1990年建立了国内第一套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系统,随后又创建了国际上迄今最快的时间分辨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方法。

他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制备出新型的二十四面体铂纳米晶粒催化剂,这项成果在能源、催化、材料等领域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破解了长期认为不可能制备高表面能纳米晶的难题。

该成果于2007年公开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并入选美国化学会C&EN年度24项重大研究进展、英国皇家化学Chemistry World年度40项研究前沿、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引领了高指数晶面、高表面能纳米材料的研究新方向。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