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正文
厦门日报:陈嘉庚:十一字提案“棒喝”汪精卫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17日 来源:

厦门网 2015-08-16 00:00

南侨总会成立大会会场。

陈嘉庚与前线抗日将士共进午餐。

延安各界欢迎陈嘉庚。

陈嘉庚在大会上演说号召华侨支持祖国抗日。

文/本报记者 卫琳 实习生 陈慧敏

抗日硝烟战火中,在华侨领袖人物陈嘉庚先生的号召带领下,南洋华侨以巨大的物力、财力和人力为抗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陈嘉庚不仅带领着广大华侨募资捐物支援抗战,组织号召南侨机工回国援战,更是敢于直言、坚定抗战,在1938年第二次国民参政会议上以寥寥11字“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的电报提案给了以汪精卫为首的投降卖国派当头棒喝——他为民族解放尽了最大努力,为团结抗战受了无限艰辛,他的爱国事迹是抗日战争史上不可磨灭的一座丰碑。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日前,厦门陈嘉庚纪念馆副馆长刘晓斌向本报记者讲述了陈嘉庚领导华侨、抗日救国的那段光辉历史。

【领导华侨筹赈救国】

义捐国币5亿元 组织三千南侨机工回国

1938年10月10日,“南侨总会”成立,陈嘉庚任主席。据统计,南侨总会在抗战期间义捐国币约5亿元。

1939年,三千多名会开车和修车的华侨热血青年,响应陈嘉庚号召回国,在滇缅公路上筑起“抗日输血线”,共运送了近50万吨的军需物资。

1938年10月10日,南洋各地区华侨代表集聚新加坡,成立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众人推举陈嘉庚为总会主席。陈嘉庚向800万南洋侨胞发出号召:“抗战严重期间,凡我侨胞自应精诚团结,集思广益,俾能加紧出钱出力,增强后方工作。”

在他的领导下,全南洋范围内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华侨筹赈救亡运动,“富商巨贾既不吝啬,小贩劳工也尽倾血汗”。陈嘉庚在自己所属企业已经收盘的情况下,仍带头认常月捐每月2000元直至抗战胜利。据国民政府财政部统计,华侨自1937年至1945年捐款共达13亿多元国币,其中南侨总会在抗战期间义捐国币约5亿元。此外,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40年10月,海外华侨共捐献飞机217架,坦克27辆,救护车1000辆,大米1万包,以及大量药品等,这些物资亦多为陈嘉庚领导下的南洋华侨所捐。

1939年,中国沿海港口全部被日寇占领或封锁,滇缅公路成为抗战前线获得战略物资保障的唯一国际通道,但当时国内奇缺驾驶员和修理技工。陈嘉庚获悉后,以南侨总会名义发出号召,动员技术熟练的华侨司机和修理汽车的工人回国支援抗战。3200多名南侨机工回到祖国西南地区,在崎岖艰险的滇缅运输线上筑起“抗日输血线”,运送了近50万吨的军需物资。

【抗日立场坚定不移】

抵制日货 驳斥汪精卫“卖国求荣”

汪精卫在1938年10月公然发表对日和平谈话,企图投降。陈嘉庚听闻此事,接连发去电报驳斥、奉劝。无可挽回时,毫不客气地驳斥汪精卫为“秦桧卖国求荣”。

在第二次国民参政会议,陈嘉庚发去电报提案:“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

在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抗日的同时,身任国民党副总裁、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国民参政会议长的汪精卫却在1938年10月公然发表对日和平谈话,企图投降。陈嘉庚听闻此事,接连发去电报驳斥、奉劝。面对汪精卫的回电辩解,陈嘉庚明白已无挽回希望,再拟电文毫不客气地驳斥其为“秦桧卖国求荣”,并将电文交予各报发表。

事实上,陈嘉庚早已表现出他绝不向日本低头妥协的一面。1928年5月3日“济南惨案”发生,消息传到新加坡后,陈嘉庚立即于5月17日召开各界代表大会,呼吁侨胞救济祖国难民,抵制日货。他的爱国活动遭到亲日奸商妒恨,他们派人烧毁陈嘉庚的橡胶制造厂,使其资产损失过半,却无法动摇他的民族气节。

1938年10月28日,第二次国民参政会议在重庆召开,陈嘉庚以国民参政员身份向国民参政会发去电报提案:“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这份提案很快经其他参政员联名附议而成案,交付参政会讨论,汪精卫不得不以大会主席身份宣读该提案,十分难堪。表决时,大多数人赞成通过该提案。一时间,中外报纸纷纷报道此事。陈嘉庚的抗日言论有力地打击了妥协投降派的嚣张气焰,引起巨大反响。当时的著名记者邹韬奋撰文评论“寥寥十一个字,却是几万字的提案所不及其分毫,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

【往事】

“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1939年底,抗战进入相持阶段,陈嘉庚感到“未尝举派代表回国慰劳忠勇抗战之将士及遭受痛苦之民众,海外华侨于义实有未尽”,于是发起组织“慰劳团”,带领华侨回国鼓舞国内抗战志气及了解国内抗战状况。

在先后考察了重庆和延安两地后,陈嘉庚深感国民党官员腐败,坐待外援,民众疾苦无人过问,军事节节失利,相比之下,中共领导人朴素诚恳,深知民心侨心,延安地区各界艰苦奋斗,军民同仇敌忾,处处坚持团结抗战。此行使他改变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模糊认识,看到了振兴中华的希望所在,他深深感慨“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在回到东南亚后不断宣传着这一信念。

“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

1945年8月15日日军无条件投降后,避难爪哇的陈嘉庚安全返回新加坡,这一消息传到重庆后,旅渝福建同乡会、厦大及集美校友会等10团体在重庆发起召开了“陈嘉庚安全庆祝大会”。会上,毛泽东送来一幅单条,上题“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八字,对陈嘉庚奔走救国、献身国事的行为和精神给予了至高的历史性评价。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