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7日•海西晨报• 第A02版 • 时政•厦门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为尹泽勇院士颁发聘书。 实习记者 陈艺杰 摄
晨报讯( 见习记者 蓝天 通讯员 李静)厦门大学94岁了!94岁的厦大,昨日收获两份生日礼物———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揭牌成立;获赠7000余万元捐款。昨日上午,厦门大学在建南大会堂举行庆祝建校94周年大会。随后,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举行了成立揭牌仪式。
70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航空发动机专家尹泽勇出任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首任院长。他表示,学院将秉承“顶天立地”的办学方针,为国家培养更多航空航天人才。据悉,新组建的厦大航空航天学院,下设航空系、机电工程系和自动化系3个系,4个一级学科,16个二级学科,全面覆盖与航空航天相关的本硕博专业。
厦大校长朱崇实表示,国家对发展航空航天事业的迫切要求,是厦门大学成立航空航天学院的原动力。对于厦大航空航天学院的成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也投来了关注的目光———该院火星探测总指挥李长江到场祝贺。他希望今后在我国火星探测任务以及其他航空航天任务的建设中,能与厦大航空航天学院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共同为人类探索宇宙空间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此外,在昨日的庆祝大会上,厦大收到了13笔捐赠,共计7000余万元。其中最大的两笔,分别是厦门绿地美置业有限公司3000万元、华厦眼科医院集团有限公司2000万元,他们均指定捐给厦大马来西亚分校建设。
厦大校长朱崇实说,正是有了一批社会贤达、热心企业的援手,从去年10月17日正式开工建设以来,马来西亚校区一期建筑工地已从当时的一片棕榈林发展到如今的一栋栋建筑拔地而起。
人物
首任院长,为何是他?
尹泽勇:为飞机研制“中国心”
他满头银丝,面容清癯;他说自己是半路出家的教育新兵;他仅以“共同努力”回应媒体对新学院发展的疑问。
在昨日的成立大会上,这位首任院长显得很低调,但他在航空动力领域的突出贡献,却可以用多个“第一”来概括:主持研制我国第一型自行研制并设计定型的涡扇发动机;主持研制我国第一型独立自主研发的涡轴发动机;主持研制我国第一型严格按型号规范要求全新研制的输入转速最高、传动比和功重比最大、寿命最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传动系统;主持编制我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型号研制可靠性大纲;第一次主持开展涡轴发动机技术验证工作;主持开展我国第一型小推力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总体方案确定及低压部件技术攻关。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主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科技委副主任、大飞机国产发动机验证机项目总设计师,兼任总装备部及国防科工局科技委委员、国家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尹泽勇。
年届古稀的尹泽勇,1967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随后进入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工作。1985年9月,他作为技术骨干到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机械与航空工程系深造。优越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让一些同伴留在了异国他乡,尹泽勇却在航空报国的使命感驱使下,于1987年毅然回国。
对飞机来说,发动机就是“心脏”。为了一颗颗强劲搏动的“中国心”,近半个世纪以来,尹泽勇不断攻关,“啃”下了一堆硬骨头:主持研制某主减速器及某减传系统,分别安装于国产最大吨位及最小吨位直升机;主持研制某新型传动系统,实现了我国直升机传动系统由中低速输入到高速输入的跨越;主持开展我国第一型大型客机发动机验证机研制。
几十年的耕耘,尹泽勇获得国家及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还被授予“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60周年航空报国特等金奖”等荣誉。
相关
4名老教授获“南强杰出贡献奖”
在昨日的厦大校庆大会上,4位教授获得分量最足的奖项———“南强杰出贡献奖”。这4位获奖者分别是张乾二、黄本立、陈安和陈孔立。这些长期为厦大服务,并在各自领域卓有成就的老教授,年龄最大的90岁,最年轻的也已85岁。
其中,张乾二是善用数学方法的化学家,他触类旁通,构思巧妙,推理严谨,善于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抽象的化学问题,为我国量子化学和结构化学研究做出重要贡献。他教学方法独特,注重启发性教学,鼓励逆向思维,因材施教,提携相助学生。
黄本立是钟情光影世界的科学家,他纵横原子光谱学术领域,成为新中国光谱分析的领路人之一;他花甲之年南下, 在厦大组建起国内一流的原子光谱实验室;他言传身教,亲为学生双语开课,虽耄耋之年,仍孜孜不倦;他热爱生活,快乐充实,钟情光影世界,是一位富有浪漫主义的科学家。
陈安是呐喊出中国声音的法学家,他是我国国际经济法学科的开拓者、奠基人。他以追求正义和法制为己任,积极投身国际争鸣,解决国际争端,努力捍卫国家利益。2014年,陈安的英文专著《中国的呐喊: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在全球推出。该著作站在中国和国际弱势群体的共同立场,探讨和论证国际经济法学术前沿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被认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陈孔立则堪称是台湾研究的“南派泰斗”,他专注台湾研究50余载,是一位充满着求知、求真、求实精神,始终洋溢着人文精神的知识分子。他心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祖国和平统一,年过七旬,再著《台湾学导论》,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功,将留存两岸关系史册。
特写
“脑瘫”女孩,不断前行
昨日,在校庆大会上,有一位女孩摇晃着走上领奖台,接受众人如雷鸣般的掌声。她就是今年“嘉庚奖章”获得者、外文学院2012级本科生孙妍珊。前不久,她还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
“肢体障碍虽是一个不幸,但带给我的刚强且柔韧的性格却是指导我继续走下去的明灯。”孙妍珊说,出生时的“脑瘫”引起的行动不便,是她需要用一生去攻克的难题。
她出生于儿童节,却注定无法纯粹地享受童年。由于身体状况特殊,孙妍珊在公共场合总会受到更多关注,对于这些多余的目光,起初她也感到不适。但一路走来,她也收获了很多温暖和感动。现在,孙妍珊不会去理会那些好奇的目光。“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你回视过去,他们反而会不好意思。看就看嘛,毕竟目光是杀不死人的。”孙妍珊笑着说。
虽然身体上有缺陷,但孙妍珊的学业成绩并不比别人差,她还积极参加演讲比赛、英语配音大赛、英语写作大赛等多项校级、国家级比赛。她说:“我希望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是不断向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