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29 15:53:00 来源:中国广播网
央广网厦门5月29日消息(记者周步恒 陈庚 通讯员 李静)“记忆中过端午就是吃粽子,传统节日过来过去就剩下吃了”,在昨晚厦门大学举办的“端午文化论坛”上,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周宁的一番话,引发与会师生的思考。
在端午节即将到来之际,共青团厦门大学委员会与厦门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中华传统文化系列论坛之“端午文化论坛”,邀请三位厦门大学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与青年学子面对面,挖掘端午节文化内涵,以期唤起人们对中华传统节俗的重视与热爱。
关于端午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在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石奕龙看来,端午最早是古人驱毒、辟邪、过关的节日,古语说“未到五月五,棉袄不能丢”,端午一过,天气炎热潮湿,各种毒虫增多,于是古人用挂艾草、喝雄黄酒等方式来驱毒防病,用划龙舟等仪式来祛邪。
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朱人求介绍,据闻一多考证,古代吴越人的图腾是龙,端午是古代吴越人举行图腾祭的节日,当时就有投粽子到水中喂龙和赛龙舟等习俗,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投江身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不仅是起源说法众多,端午习俗在全国各地也曾经丰富多彩,各不相同。然而演变到现在,许多习俗已经消失或正在淡化,吃粽子几乎成了唯一保留下来的共同的习惯。即便如此,有学生也提出了疑惑,小时候过端午,外婆都会亲手包粽子,如今都是买回来速冻的直接吃,究竟应该怎样加强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周宁回忆自己几十年来过端午的经历,也发现节日过来过去就是吃,端午节的文化内涵还能传承多久?他心存忧虑,“如果这些文化内涵和过节仪式都没有了,人也就过得没意思了。”
在他看来,古人过节的种种形式和仪式,在当时都有其现实意义。而如今我们的生活被现代化、工业化重新塑造了,标准化生产、快节奏生活状态下,如果还坚守以前人们过节的这些形式和仪式,意义在哪里?“现代人应该创造、建构出符合现代生活状态和节奏的节日形式、仪式,讲我们自己的故事,带着感情真诚的过节,才有意义。”周宁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