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网2013-11-09 00:00

【个人名片】
陈伟鸿,1968年出生于晋江市安海镇。1983年随父母作为厦门经济特区引进人才回到厦门。1986年考入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后重返母校厦门一中当了5年英语老师。早期曾在厦门电视台做过记者、编辑、主持人、制片人。2000年开始担任央视《对话》栏目主持人至今,是央视最优秀的财经节目主持人。
【精彩语录】
●高端访谈节目在地方台做难度确实很大,其实,我们不一定要将目光对准大官大腕,平凡人也有很多闪光点,找准角度,寻找不平凡,访谈节目也可以做得更好。
●我的乐趣是让更多成功人士展现他们的非凡历程,打动、带动更多人,这是我的职业带给我的幸福感。我没有羡慕、嫉妒,只有发自内心的崇敬。
●我始终把对话当成一份工作,用平等心去面对他们,而不是仰望,把更多思维放在问题上,代表公众的疑惑去探讨一些事实,这样自然就没有了那些担心和害怕。
●这个时代,必须把某件事情看清楚,不是为了吓坏自己,而是为了让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你看或不看,真相都在那。
【温馨提醒】
今晚6点,陈伟鸿将在厦门外图书城举行读者签售会。
厦门,在陈伟鸿的心中是永远的家。这里有他的青春,有他的梦想,也是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站。虽然走南闯北,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央视首席财经主播、《对话》栏目主持人,但是,他始终觉得“好像从未离开过厦门”。
再次回到熟悉的地方,陈伟鸿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第一本个人自述《惊鸿一瞥》。厦门,是陈伟鸿全国签售之旅的第一站。陈伟鸿回乡送礼,同时也收获了厦大赠与的一份大礼——厦大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接过沉甸甸的聘书,陈伟鸿说“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昨日下午,陈伟鸿走进了厦门大学,与厦大学子分享“央视主持人眼中的喧嚣与真相”。陈伟鸿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厚礼,让在座的厦大学子有所感悟,充实了自己的人生财富。
时间指向下午3:10,厦大经济学院N402报告厅,临时成为“厦大版”《对话》的舞台,与央视版有所不同,陈伟鸿坐在了嘉宾位,主持人则是厦大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
坐在嘉宾位上,陈伟鸿最大的感受是:“幸福”。《对话》栏目开办13年来,陈伟鸿一直坐在主持人的位置。这一次,他自己当了一回嘉宾。访谈间,陈伟鸿一直保持着招牌式微笑,娓娓道来,宠辱不惊。在互动环节,同学的提问,他都一一耐心回答。从形象和气质看,陈伟鸿更像老师,质朴、敦厚中透着睿智和儒雅,说话语调平和、思维严谨、逻辑性极强。
关于《对话》:表达态度和诚意
昨日的这场对话,话题自然是从“对话”开始。在陈伟鸿看来,“对话”栏目这个名字看上去很普通,但仔细斟酌,是很有分量的字眼。“各种族、各国度,人与人之间,更多的认知应该是通过对话。在很多领域可以看到对话的力量。”陈伟鸿说道,越朴实的名字越有生命力,它表达了我们的态度和诚意。因此,《对话》栏目坚持了13年,成为中国严肃电视节目的一面旗帜。
现在许多人都患有对话恐惧症,习惯用手机、微博等方式交流。陈伟鸿引用了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他说,其实最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才是最有温暖的交流,手机可以替代完成很多事,但惟一不能取代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管科技未来发达到何种程度,我们永远不能放弃人与人的交流。
与《对话》栏目共同成长,是陈伟鸿持续学习的动力。他说,尽管有时候并不一定完全发自内心,是外在压力推着你走,但你依然可以学到想要的东西。
关于职业: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昨日还是个特殊的日子——“记者节”。场下的听众中,有许多是厦大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不久的未来,他们或许也将成为新闻人。
作为新闻工作者,陈伟鸿是如何理解“记者”这个职业?“从北京到厦门的飞机上,我思考着一个问题:这个时代,记者究竟有着怎样的价值?”陈伟鸿说,“记者”是很神圣的两个字,他们用自己的所有甚至是生命带来新闻源。“只要战斗一天,就应该让新闻职责成为照亮自己的一盏灯。”
在这个略显喧嚣的时代,作为新闻人如何探寻真相?陈伟鸿“亮”出了自己通向真相的重要“利器”——始终把自己定位为那一双眼睛:明亮的眼睛,公众看世界的第三只眼,透过喧嚣看真相的眼睛。
关于厦门:怀念厦门的蓝天碧海
“厦门是我四分之三的故乡,我的外祖父就一直生活在厦门。”出生在晋江安海的陈伟鸿,曾随父母在西安生活了几年。直到1983年才回到厦门读书、工作。“当时我的家就住在厦大附近,可惜没能考进厦大,只能绕着厦大四周走,特别羡慕厦大的同学。”
2000年,陈伟鸿在CCTV“荣事达杯”主持人大赛中脱颖而出,被央视相中参与新创办的《对话》栏目。一开始,陈伟鸿放不下厦门电视台,开始“双城生活”,直到2009年,才决定成为央视的正式员工。
说起北京和厦门,陈伟鸿感慨万千。“这是两座有着完全不同文化氛围和环境的城市,我时常在北京的雾霾中怀念厦门的蓝天碧海,可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幸运的是,我可以在两种文化中穿梭,需要洗肺的时候来到厦门,然后带着全身心的温暖回到北京。”
文/图本报记者陈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