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正文
中国经济网:志愿者刘倩:爱心的雪球越滚越大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9日 来源:

2013年06月09日13:53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厦门6月9日讯(记者殷陆君 王雪燕)眼前这位美丽开朗爱笑的90后女孩总是给人一种充满力量的感觉,她就是福建省最年轻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刘倩。

“从小我就立志要学医,父母身体都不是很好,我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帮助父母,以及更多像他们那样的人”,刘倩最初的、懵懂的梦想很朴素。

亲身经历汶川地震之后,她的这个梦想更加深刻地烙印心中。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这一刻,刘倩正在贵州铜仁一中高一的教室,大地颤抖带给她的恐慌让刘倩深刻明白那些受难者的无助。那一刻,刘倩更坚定了求医救人的梦想。

高考的一点小意外,刘倩并没有进入梦寐以求的医学院。但她助人的梦想却从未中断过,上大学之后,刘倩开始参加各种志愿服务:义务家教、义务送信、“地球一小时”倡导、红十字爱心宣传等各种公益志愿活动,她几乎一个都不想落下。

大一下学期的时候,刘倩刚满18岁,又迫不及待地加入献血志愿者的队伍。第一次献血,刘倩就“慷慨”献出400cc。

当时采血车同时在宣传捐献造血干细胞,刘倩在高中的时候就了解到,全国有数百万、全世界数千万的患者需要造血干细胞,但目前全国一共才3000多位造血干细胞的捐献成功者。想到这里,刘倩就去填了一份表格,她万万没有想到这张表格会成为她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

2012年6月,刘倩突然接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说她配型成功,并反复确认她是否愿意捐赠。刘倩激动而坚定地回答:我愿意!

10月23日,在连续四天注射8次“动员针”之后,医院正式对刘倩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采集。整个采集过程持续了近5个小时,在最后半个小时内,由于个体差异,刘倩因为缺钙带来的反应明显,她感觉全身都开始发麻。

第一次采集顺利结束,但由于和刘倩配型成功的患者是体重68公斤的男性白血病患者,而刘倩的体重还不到45公斤,与患者的体重过于悬殊。因此刘倩必须捐献两份造血干细胞才可能对患者有效果。考虑到刘倩的身体素质,医生想放弃第二次采集。但刘倩却非常坚定,“救人就要救到底”。这位20岁不到的女孩再一次用她的勇敢感动了在场的所有医护人员。

刘倩成为福建省最年轻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之后,各种荣誉一下子汇聚而来,但她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一个普通志愿者应该做的事情而已。“这是在奖励一种助人的精神,希望这种精神延续下去,推及更多的人。让我们的爱心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影响更多的人。”

捐献结束一个多月后,刘倩接到了一个特殊的电话,电话那头的男生忐忑不安地询问刘倩关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情。原来刚刚配型成功的他有些害怕,从网上找到了刘倩的联系方式。刘倩向他详细介绍捐献的流程和感受。听完之后,男生似乎吃了一颗定心丸。今年4月,这个男生在出发去福州捐献的前两天和事后还特地打电话感谢刘倩带给他的勇气。现在他也成了一名积极的爱心传播者。

不仅如此,刘倩身边的十几个同学朋友也在她感染下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日常生活中,刘倩无时无刻不在接力爱心。材料学院的女生住同一层楼,同学需要东西总是找刘倩借,她总能满足各种需求。甚至有一次同学想借起子,刘倩也像变戏法一样拿出一把起子。“同学们都说我像机器猫,有一个能掏出任何东西的百宝袋”,刘倩笑着说。

夏花之烂漫,秋叶之静美,都抵不上刘倩送人玫瑰,接力爱心,手留的余香。

现在的刘倩正计划填表申请成为红十字会的注册志愿者,她的梦想是等工时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加入红十字会的搜救队,刘倩想去最前线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