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正文
海西晨报:林毅夫在厦门大学演讲:中国经济奇迹还将持续20年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7日 来源:

发表时间:2013-05-24来源:厦门网

观点

林毅夫认为,2030年,中国人均收入至少达到美国50%的水平,届时中国就将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市场规模将是美国的两倍。而当2049年,中国人均收入应该可以达到40000美元甚至更高,中国将成为全球最高收入国家。

昨晚,林毅夫在厦大演讲。记者陈理杰摄

海西晨报讯(记者雷振超)“厦门大学是我女儿的母校,她在这里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今天她也从香港赶到厦门,到现场来听讲座。”昨日,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林毅夫来到厦门,并在厦门大学作关于“解读中国经济”的讲座。林毅夫开场的这番介绍引发会场继他出场之后的又一次小高潮。

祖籍漳州平和的林毅夫说,自1979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连续33年增长,平均每年增速达到9.9%。已持续33年的“中国经济奇迹”不仅震惊世界,而且还将继续演绎20年,最终让“中国梦”成为现实。

[谈过去]

当年归国带了“八大件”

1987年学成回国工作,可以带若干件免税国外商品。“像我这种在国外留学四五年的,可以带‘八大件’。”林毅夫说,除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之外,他还带了四台电风扇,让身边人都很羡慕。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还是内向型经济。以进出口总量为参考依据的“贸易依存度”数据显示,1979年,中国大陆的贸易依存度甚至不及台湾。而经过33年高速增长,中国继超越德国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之后,又于去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他说,在人口过亿的国家中,中国的贸易依存度最高,是最开放的大国。

也是在这样一穷二白的背景下,中国改革开放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之一,是20年人均收入翻一番。林毅夫当时正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想算一算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经济平均每年的增速要达到多少。当时没有计算机,他就用最稳妥的方法计算,结果显示,这需要中国经济连续20年保持7.2%的增长。当时不少人认为不能实现,但事实是,中国人做到了。

[谈现在]

中国也为高增速付出代价

工业革命之前,欧洲国家人均收入翻一番需要1400年。然后,翻一番的时间越来越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欧洲国家经济增速大约达到2%,翻一番时间缩短到30年。工业革命之后,欧洲国家进入现代经济增长路径。这意味着经济的增长需要新技术、新产业的推动,而这方面创新的投入很高、成功率很低。

而发展中国家处在先进技术、产业的边缘。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不一定需要最新的技术和产业,只要比自己现有的新就可以保持增长。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利用后发优势驱动经济增长。这比发达国家风险低的同时,还能保持高速经济增长。中国就是利用后发优势保持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也付出不小代价,比如,即使收入增长非常快,生活水平有明显改善,老百姓也很难满意,因为社会收入水平差距变大了。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战略,对过去的产业保持一定补贴同时放开市场,在当时比较高明,促使经济高速增长。如今,这种战略引起的市场扭曲又成为经济进一步增长的阻碍。

[谈将来]

将成全球最大经济体

万幸的是,中国仍可以去掉这些扭曲。经过33年高速增长后,中国已经是“上中等国家”,资本已不像刚改革开放时那么短缺,这是去掉这些扭曲的基础。他认为,即使中国经济已经连续33年保持增长,人均收入也逼近1万美元关口,中国仍然有后发优势。

按购买力计算,2008年,中国人均收入是美国的21%,这是日本1951年、新加坡1967年、台湾1975年、韩国1977年的水平。而这些经济体都维持了20年的高速增长。由此推论,从2008年算起,中国大陆也应有20年、每年8%增长的潜力。

到2020年,人均收入要在2010年水平上翻一番,这意味着未来7年每年增速要达到7.5%。2010年,中国人均收入4400美元,若考虑人民币升值等因素,2020年中国人均收入有望达到12500美元,即高收入国家水平。有望成为二战以后,继台湾地区、韩国经济体之后,第三个从低收入国家水平一步步发展为高收入国家水平的经济体。

2030年,中国人均收入至少达到美国50%的水平,届时中国就将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市场规模将是美国的两倍。2049年,新中国成立百年,中国人均收入应该可达到40000美元,甚至更高,中国将成为全球最高收入国家。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