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正文
东南早报:厦大学子变海蛎壳为宝 夺"2012年赛扶中国总冠军"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3日 来源:

2012-06-11 10:11:33 作者: 林泽贵 来源: 东南早报

□早报记者 林泽贵 文/图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2012年赛扶世界杯中国站创新公益大赛全国赛”中,厦门大学赛扶团队凭借所关注的“蛎海蛎民项目”,在来自全国六大赛区的60支优胜大学生团队中脱颖而出,首次夺得“赛扶”中国总冠军。9月29日至10月2日,2012年赛扶世界杯大赛将在美国华盛顿举办。届时,厦大赛扶团队将代表中国参赛,与来自全球39个国家和地区的冠军团队角逐全球总冠军。

厦大赛扶团队的“蛎海蛎民项目”关注的是漳州诏安县四都镇东梧村的海蛎壳污染问题,希望为当地海蛎壳寻求资金和技术支持,变废为宝。

海蛎壳堆成山 困扰诏安渔村

东梧村,也叫大梧村,位于诏安县四都镇滨海,养殖海蛎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村里随处可见忙着开海蛎的妇女,她们坐在一个个简单搭起的棚子内,不停歇地开海蛎,剜出海蛎肉。1斤海蛎肉,要产生数倍重的海蛎壳,一天下来,整个村子堆积的海蛎壳就有10多吨,每年要堆积2000多吨。

据介绍,东梧村有4000多人,其中70%的家庭从事海蛎的养殖或粗加工。然而,由于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开海蛎,附近的漳浦、云霄等地,甚至广东的海蛎都会运送到东梧村开剜。久而久之,海蛎壳开始大量堆积在村子里,形成一大污染源。最近5年来,海蛎壳堆积成了全村上下头痛的问题。大赛扶团队“蛎海蛎民项目”负责人刘思成介绍,他们大概算过,最多的时候,村子内外共堆积了数千吨的海蛎壳,“可以堆成占地8个足球场大的小山”。

厦大赛扶团队 帮着变废为宝

据了解,20多年前,水泥比较贵,东梧村人建房子,都会把海蛎壳磨碎烧成灰,再混着土建房子。但随着水泥的推广应用,海蛎壳慢慢退出市场,海蛎壳污染环境的问题越来越严峻。5年前,东梧村建起一个小型加工厂,将海蛎壳简单磨碎加工后卖给漳州的饲料厂,但需要的量不大。

厦大赛扶团队成立于2007年,自2009年起开始关注东梧村的海蛎壳污染问题,先后多次前往东梧村进行调研和环保宣传。到了2010年,开始成立专门的项目小组,积极为当地寻求资金和技术支持,希望能够将这些海蛎壳“变废为宝”。

去年,在厦大赛扶团队的协助下,台商林先生来到东梧村,并引进台湾的加工技术,在村里投资建起了海蛎壳加工厂,通过高温煅烧,将海蛎壳加工成有机钙粉,然后运往陕西省改良土壤。如果能保证销售、持续生产,每年可稳定消耗海蛎壳近万吨,届时海蛎壳堆积的问题可迎刃而解。

被赞最符理念 拿下全国冠军

6月5日至6日,“2012年赛扶世界杯中国站创新公益大赛全国赛”举行,比赛评委由来自世界500强企业的众多高管担任。据刘思成介绍,赛扶学生通过运作商业实践项目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并在比赛现场以演讲、书面报告和现场问答等方式展示项目成果。

刘思成说,其实,不仅诏安小渔村出现海蛎壳污染问题,差不多整个东南沿海都存在海蛎壳堆积的问题,而“蛎海蛎民项目”正是旨在解决东南沿海贝壳堆积污染问题。

在此过程中,项目小组通过引导东梧村委招商引资,引进台湾的壳粉加工技术,开发海蛎壳的多种用途,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还帮助该村加工厂及村委会对技术进行改良,转变了单纯治理污染的思路,举办环保知识宣讲会和垃圾分类培训,协助制定新的海蛎壳回收制度。通过项目指导、学术合作、开拓市场等成功将海蛎壳处理量提升至3600吨,增幅达620%。

最终,厦大赛扶团队获得评委们的一致好评,以“最符合赛扶理念”的高度评价捧得全国赛冠军金杯。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