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去年起,厦门大学和科技中学通过“高中创新实验班”的招生,开始联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学和大学“接力”培养拔尖学生的方法。
这类创新实验班有何与众不同之处?从本周开始,连续四周的周三,本报为您介绍科技中学的高中创新实验班。

学校为创新实验班配备了最强的师资力量。(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姚凡 摄)
●本报记者佘峥
某种意义上,科技中学的高中创新实验班是要在中学课堂里匀出大学时间,把大学育人“前移”到中学。
被称为福建“第一班”
从校方介绍的情况来看,科技中学高中创新实验班的诞生有宏大的背景是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科技中学校长谭蔚说,《纲要》提出要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其中一点是探索中学和高校人才培养的衔接,创新实验班就是为了实践《纲要》而创办的。
不过,这个创新实验班并非只是建设在理论的高台上,谭蔚说,它也具有现实意义——从国家角度看,2020年我国要建设创新型的国家,未来十几年,我们国家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不应到了大学才开始,应该尽量提前;从学生的角度看,一个学生的教育过程是连贯的,创新是一个过程,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是如此。
他说,这些挑战都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学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学要向高校输送一些什么样的人才?
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是隔断的——中学老师和学生思考得更多的是如何“拿高分”,学生的研究能力,动手能力,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被应试教育束缚住了。
谭蔚说,中学要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大学的帮助。换句话说,中学需要大学把“手”伸过来。
事实上,与大学联合设立“创新实验班”,不仅在国外,在北京上海也已经付诸实践,不过,2011年厦大和科技中学启动这个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却是福建省第一个,因而被称为福建“第一班”。
配备最强的师资力量
去年秋季,科技中学第一届创新实验班开学。这个“福建第一班”得到的重视以及被寄予的厚望,可想而知。
去年,省里把它列为“福建省中小学教育改革试点项目”之一;厦门市则给予慷慨的政策支持——允许科中自主招生,而且是在中考前完成招生。
在科中,谭蔚说,学校更是大手笔投入——一开学,学校就出手不凡,为创新实验班的每位学生配备一台手提电脑。这个班还拥有理化生数字化实验室等先进设备。
更重要的是,学校也为这个班调集精兵强将,配备最强的师资力量,基本上都是“单人单班”——即这个班的老师大多是只教创新实验班一个班。
这个班当时招收的学生共57人,校方介绍,下学期开始,这个班将被拆成两个班,实行小班化教学,目的是为了每位学生能够受到老师的更多关注。
整合高中阶段知识点
不仅享受的教育资源有所不同,和平行班相比,科中的创新实验班也有独特的培养模式,聚焦的是学生兴趣和潜能的先期挖掘。
简单地说,这个班的课程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普通高中课程,谭蔚说,普通高中该上的课,我们一门也不会拉下。而且,他认为,实验班即使教育理想再远大,但也要跨过一个“世俗”门槛——高考。换句话说,某种意义上,实验班各项实验实施的前提是要保证这些孩子能考上他们理想的大学。
当然,这并不是他们创办这个班的全部。创新实验班的第二部分课程,便是围绕创新人才的品质特征而设计的微型课程和微型课题,这些课程和课题突破高考约束,为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路,拥有突破常规思考的能力,而不只是考试技能。
这里的问题是:高中的学业负担本来就很沉重,微型课程和微型课题要从哪里挤出来?谭蔚介绍说,普通高中基础性课程将被压缩并加快进度,从而为创新课匀出时间。
所谓的“压缩”指的是老师要整合高中阶段的知识点,例如,上必修课时,把下学年选修课的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
提前享受大学生待遇
科技中学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2008年,科技中学成为厦大附属中学,这也是创新实验班诞生的一个前提。
这种关系使得这所中学得到大学最有力的支持——厦大为这个创新实验班成立了一个由多个院系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此外,厦大的教育研究院还成立课题组,提供教育学理论支持。
谭蔚说,这类创新实验班的学生将提前享受大学生待遇,譬如说,成为大学老师的“徒弟”,做实验、搞课题,进行网上互动。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去年入学的第一届学生很快将有大学知名教授担任“学术导师”,这些导师将发现学生的学术特点,帮助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为学生专业兴趣成长提供帮助。
谭蔚说,所有的这些尝试就是为了一部分优秀学生在高中阶段能学得更宽、思维更活,在进入大学前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