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珊珊 文/图

绿野协会会员在宣传珊瑚保护
刚刚开学,常正和会员们便忙开了,为即将举办的“爱鸟主题宣传周”作准备。
作为厦门大学绿野协会负责人,类似活动,常正和会员们组织过很多场,如绘制海门岛绿地图、“留住一桶水”宣传活动、鳄鱼岛红树林复种……
让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康杰锋印象深刻的,是2009年的漳州海门岛滩涂静默。初次参加活动的他,赤脚站在滩涂里,双手扶着树干,闭着眼感受周围。“那刻,整个人都沉淀下来,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在绿野,这种体验方式还有很多,闻花草的味道、摸树叶的形状;晚上闭眼站在海边听海浪声;找一个属于自己的“秘密花园”,观察那个地带的特点和变化……
“绿野看重的是对人的意识的培养。将人带到大自然中,接受自然的讯息,从而激发心中对自然热爱和保护的欲望。”常正说,“我们深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绿色的种子,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唤醒它们,让其生根发芽。”
常正说:“‘绿’代表爱、生命、希望、和谐,‘野’代表大自然,‘绿野’就是我们的梦想。我们希望能身体力行地去热爱、保护自然。”
为梦想而行动。自2001年9月成立以来,绿野已发展成立6个小组,包括动植物爱好小组、野外探察小组、环教宣教小组、红树林小组、观鸟护鸟小组和绿色寝室小组。其中,红树林小组已发展成国内第一个专业的红树林项目组。
专业和坚持,绿野赢得了认可——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优秀组织奖、第六届全国“地球奖”、2005年阿拉善“SEE生态奖”滋根奖、首届“绿色中国青年论坛全国十大优秀环保社团”、“第二届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
10年来,绿野也曾遇到一些质疑。“加上一些环保行动收效甚微,会员普遍会面临一个低落期,这是我们协会目前遇到的一个难题。”常正说。
2010年,经4个月的组织策划,绿野走进东山,呼吁关注珊瑚保护。为期14天的宣传和入户调查,联系当地政府召开座谈会,促进珊瑚保护区管理,但最终行动未果。“这让我很受打击。”红树林项目组的卢冰艳很无奈。
但会员们并未放弃。他们积极关注社会热点,组织开展专题活动,更将环保作为生活方式和习惯落实到日常生活的每件事中,如自带筷子、使用购物袋、随手捡垃圾、提倡减卡救树……
“我希望我们可以生活在一片绿色中,森林不被砍伐,河流不被污染,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或许这种梦想很天真,但我依然坚信,只要努力,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常正语气坚定。本报记者 王珊珊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