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正文
厦门晚报:《斯德哥尔摩》明晚厦大上演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07日 来源:

2011年05月04日16:29厦门网-厦门晚报

女人遭遇神秘绑架,五个“没做过梦”的人出于各自的原因踏上搜救之路,然而结局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时长一个半小时、九位大学生主演的实验话剧《斯德哥尔摩》以一起神秘的绑架案开始,以一桩未遂的杀人案作结,探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自由与束缚的定义。梦境与现实交错,戏耍与深思并存,用荒诞的情节、幽默的台词展现了现代人的浮躁心态,并对自由提出了不一样的定义。

明晚7:30,“厦门大学2011年中文有戏系列演出季”之实验话剧《斯德哥尔摩》将在厦大建南大礼堂上演。

实验话剧《斯德哥尔摩》模糊了梦境和现实的界限,剧中的时空关系并没有过于严格的规定,而是自由转换。剧中的众人也许这一秒是现实社会中的搜救成员,下一秒就成为被绑架女人的梦魇。演员也不再受缚于角色,可以随时跳出剧情本身,和观众直接进行交流。

学生们打出了该剧的宣传口号:绑匪已经就位,静候人质光临。感兴趣的广大市民都可以走进建南大礼堂看戏,体验一把成为“人质”的感受。

何为斯德哥尔摩?

实验话剧《斯德哥尔摩》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起真实的绑架案:1973年8月23日,两名罪犯在意图抢劫瑞典斯德哥尔摩内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经过六天的包围,警方成功营救了人质。使人们意外的是,在被解救后,人质不但不感谢警察谴责劫持犯,反而为劫持犯辩护。两个女人质甚至还和两个劫持犯结了婚。这种人质对劫持者产生依赖感的心理被心理学家称作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为何称为实验话剧?

本剧导演、中文系07级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黄雯怡介绍说,将这出《斯德哥尔摩》称作“实验话剧”,并不是因为它的内容有多先锋,而是因为对于剧组的每一个人来说,完成这一话剧本身就是一场实验,“可以说,我们的戏是边写边演的,这些东西最后都融入到我们的表演中了”。同为中文系07级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副导演姜馨怡坦言,剧组成员在话剧方面的表演经验几乎为零。无论是戏里还是戏外,都需要百分之二百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整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坚持和自我成长的过程,我们也希望把这种勇气传递给观众,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斯德哥尔摩”。

《斯德哥尔摩》想表现什么?

黄雯怡告诉记者,实验话剧《斯德哥尔摩》讲述的并非一个单纯的人质被绑架的故事,它更多的是在讨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还有自我和对自由的追求,“女人到了斯德哥尔摩之后,就等于她放弃了外在的一个社会身份。而实际上社会身份对外面的人来说很重要,但它可能是我们强加给自己的一种枷锁,包括像对一些主流社会的价值观的追求。我们的戏是一个比较有冲击力的戏,台词都比较有爆发力、冲击力,剧情也是”。

姜馨怡进一步阐述说明:“在斯德哥尔摩这个空间,女人的外在是被绳子绑住了,看上去被束缚了,但是她的思想和心灵都是自由的。而外在的社会看起来很自由,什么都可以做,但是人们被很多无形的东西束缚住,他们的思想和心灵实际上是不自由的。”

文/图 记者 龚小莞 实习生 李茵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