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正文
厦门日报:纵览厦门海丝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07日 来源:


撰写人员深入海沧体验厦门海洋文化。

伴海而生、因海而兴。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厦门正发扬伟大的丝路精神,迎来新的开放发展机遇。那么历史上,厦门海上丝绸之路是如何形成、发展、兴盛和变迁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您又了解多少?近日,《福建海上丝绸之路·厦门卷》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6.6万字的学术著作,以点及面、纵横交错介绍了厦门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福建海上丝绸之路·厦门卷》(以下简称《厦门卷》)系“福建海上丝绸之路”丛书其中一本,作者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王日根及其博士研究生段芳、胡舒扬、牛震宇。该丛书是由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发起,且得到福建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支持的系列研究项目。

对研究海丝之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历史上,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发祥地。现实中,福建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也将发挥其作为核心区的重要作用,目前,关于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却起步甚迟,系统、深入、全面探讨和研究的专著尚缺。

“福建海上丝绸之路”丛书的出版,不仅对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同时对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的各项产业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丛书除总论《福建海上丝绸之路·史纲》外,福建沿海及内陆依行政区划分,设福州卷、泉州卷、漳州卷、厦门卷、莆田卷、宁德卷,福建内陆的龙岩、三明、南平三地合编为腹地卷。各卷前设“绪论”,后设“结语”,主体内容既有按历史发展时序作纵向论述,又有按专题分类作横向论述。

4人写作小组历时4年完成

在《厦门卷》中,作者对厦门地理位置与方位、厦门人的海洋知识、厦门早期海上贸易、清代中叶以来厦门通商口岸的建设、民国年间海上贸易对厦门的回馈等进行了纵向的梳理,对明清海洋政策与厦门发展、厦门与东亚、南洋的贸易演进以及厦门海丝商业文化的基本内涵进行了专题性剖析,其中对海洋活动人群、海洋神灵崇拜、海洋文献地图编制以及海船制造业等内容都有精到的揭示,阐明厦门是一座向海发展、充满外向型特征的城市,以及历史以来形成的海丝文化对于当代厦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的重要借鉴价值。

接到《厦门卷》的写作任务,是在2015年。王日根召集三位博士研究生组成写作小组,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塞尔登地图等的相关研究成果,充分借鉴考古挖掘成果,参考若干外语资料,历时4年完成创作。

王日根说,这4年间,写作小组对以厦门为中心的闽南民众通过捕鱼、经商,乃至组织力量抵御海盗和外国殖民者迸发出的无限创造力和冒险精神印象深刻,此外,他们还得到了厦门本地学者何丙仲等先生的悉心指导。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王日根就跟随著名海洋史专家杨国桢教授构建海洋史学科,2004年,厦门大学建立了全国首个“海洋史学”二级学科博士点,招收博士生,如今已培养出诸多“海洋史学”学科的博士。

【延伸阅读】

福建海丝内涵丰富


福建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悠久、内涵主富,可以定义为福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

秦汉时期,福建的海上交通已相当频繁。隋唐时期,福建港口迅速兴起。宋元时期,福建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福建泉州港以“梯航万国”的“东方第一大港”而著称于世。根据南宋赵汝适所撰《诸蕃志》记载,当时与福建有通商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58个,到了元代,据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福建海外贸易除了原有的国家和地区外,又增加了东南亚、南亚、西亚地区中的10多个国家的30多个地方。明代,福建商人通过菲律宾马尼拉的大帆船贸易,从福建漳州月港等港口,将中国丝绸、瓷器等商品运送到万里之遥的美洲墨西哥。这条从福建经马尼拉到美洲的海上丝绸之路,使原有的海上丝绸之路骤然向东大大延伸。明清时期,西方殖民者东来,以郑成功等为首的福建海商集团和民众与之作坚决的斗争,发展海上贸易,使闽台的经济政治成为一体。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入侵福建,但福建的海上丝绸之路仍在艰难中前行,并终于迎来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新曙光。

福建海上丝绸之路从时间概念上看历史悠久,积淀丰厚、且持续性强,没有中断;从空间上看,具有世界性,将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欧洲以及美洲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世界性的网络,影响了世界,也反哺了中国,孕育了福建拼搏、开拓、创新和团结的人文性格。


【责任编辑:宣传部外宣】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