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正文
海峡导报:你好,海洋!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23日 来源:海峡导报

国内高校首颗近海与海岸带遥感卫星国际首颗C波段轻小型SAR卫星“海丝”星座的首发星

海丝一号档案

●体重:约180公斤

●波段:C波段

●最高分辨率:1米

●最大成像幅宽:100公里

●是“千里眼”也是“透视眼”,在太空助力海洋研究

昨天中午12时37分,海丝一号卫星搭载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在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厦大说,目前卫星已进入测控站覆盖区,遥测信号显示卫星工作正常,太阳翼、天线均展开正常,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这颗卫星由厦门大学、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研制,是国内高校首颗近海与海岸带遥感卫星、国际首颗C波段轻小型SAR卫星、“海丝”星座的首发星。

它有多大?

重量不到传统卫星1/10

都在几吨左右。

虽然海丝一号卫星的重量不到传统SAR卫星的十分之一,但正如电子设备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发展的那样,现在卫星也逐渐趋向于轻小便捷。

校方介绍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别看它小,它可是千里眼,它的成像幅宽最大为100公里,分辨率最高可达1米,同时它又是透视眼,可以穿透云层进行全天时全天候的观测。

它能干些啥?

在太空助力海洋研究也能监测陆地

要知道海丝一号是怎样工作的,首先要知道什么是SAR。

厦大介绍,SAR的全称叫合成孔径雷达。雷达在太空中不断地向地球发射信号,并从接收到的信号中获取信息。那么合成孔径雷达是什么呢?它就像一台相机,然而它不是一台普通的“相机”。当海丝一号扫过特定区域时,它会不断地运动,运动的同时又对某一特定目标进行拍摄,获取一系列的影像。

这些影像还只是半成品,海丝一号还会对这些影像进行数字合成,最终获得高清的遥感影像。

从海丝一号的遥感影像能获得什么?

厦大说,大家可能平常只看到海洋美丽的外表,却不知道她性格多变。当她发起脾气时就会兴风作浪,自然灾害和全球气候变化都与海洋息息相关。海丝一号卫星不仅用于观测海面的风场、波浪、内波、海冰等信息,也能用于观测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科学家们通过这些资料能够更好地了解海洋多变的性格,让我们更好地预测与防范海洋自然灾害。

当然,它的工作不止局限于海洋,在陆地上也能大显身手,比如识别洪水区域、监测地表形变等。

它还有“兄弟姐妹”吗? 二号卫星明年发射,将构建“海丝”星座

厦大还透露,海丝一号卫星是“海丝”星座的首发星,该星座还包括将于2021年上半年发射升空的海丝二号多光谱水色小卫星。

“海丝”星座由厦门大学、天仪研究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福建省招标采购集团有限公司和三明市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策划,拟协同更多合作单位发射多颗轻小型SAR卫星和多光谱水色小卫星。

厦大说,海洋科学是厦门大学的优势学科之一,经过近百年的学科发展,如今已拥有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声通信与海洋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遥感大数据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嘉庚”号海洋科考船、东山太古海洋观测与实验站、联合遥感中心及卫星接收站等一系列重要涉海科研平台和重大设施。

海丝一号卫星使厦大现有的海洋观测能力从水下、地面向天空延伸,将进一步推动海洋科学、生态学等“双一流”建设学科的发展。

据透露,目前,厦大还在筹建海洋大数据应用技术创新研究院。

(导报记者 梁静 通讯员 欧阳桂莲 文/图)

【责任编辑:宣传部外宣】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