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返北京、延庆、张家口3大赛区的冬奥列车,以350km/h的世界领先时速行驶着,但车厢内,杯中水不动、耳畔无噪音……这背后,离不开厦门大学的一项科研成果。
由厦大航空航天学院肖望强教授团队与中车长春轨道客车声学实验室合作研发的专用粒子阻尼装置,不改变原定的车厢结构,不增添过重的负担,还不惧严寒,构建起一层隐形的“隔声护盾”,让冬奥列车踏雪无声、飞驰而过。
早前,肖望强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粒子阻尼减振技术,已在我国航空航天领域成功应用。现如今,为保障京张线冬奥列车在350km/h运行速度下舒适的声环境,肖望强教授团队和长客轨道客车声学实验室团队联合攻关,最终克服技术难题突破创新,在航空航天技术基础上针对轮轨和空气涡激等振动激励源,在冬奥4动4拖动力分散式动车组结构上专门研制冬奥列车专用粒子阻尼装置。
据介绍,该技术拥有不惧严寒、不改变车厢结构等优势,能在高铁车厢内部形成一层无形的“隔声护盾”,显著提升冬奥专列高速运行时车厢内声环境舒适度。
如今冬奥专列在以350km/h运行时,无论正常行驶还是穿行隧道,手中的水杯永远是平稳的,手机信号也是满的,耳畔宁静听不到噪声。
(本网记者 沈伟彬 通讯员 欧阳桂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