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期厦门文史沙龙在厦门大学囊萤楼举行
5名厦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师生主讲,与100多名文史爱好者展开一场跨越97年的对话

文史沙龙现场。图为郑婧妍(左一)主讲。(供图/厦大马克思主义学院)
“厦门红色记忆:一个革命者的集体记忆与书写”——第102期厦门文史沙龙,近日在福建省第一个党组织诞生地——厦门大学囊萤楼报告厅举行,5名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师生,梳理不同时空背景下关于罗扬才烈士的集体记忆和书写文本,与现场100多名文史爱好者一道,重温厦门这段红色记忆,展开一场跨越97年的对话。
“记忆、历史是层层累积的”,作为主讲人的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佳宏伟表示,我们可以透过有关人物的历史书写,贴近本真,将不同文本里的罗扬才烈士事迹,置于不同时空背景和视角中考察,沿着记忆与书写的变化轨迹,探寻并了解一个最真实的革命人物。
第一位对谈者吴奕霖找到1928年第一卷第一期《列宁青年》和1926年至1927年的《申报》《时报》的16篇报道进行对比。吴奕霖说,受限于客观条件,中共主管的媒体对罗扬才的记录并不算多,但评价极高,称他是“死难的青年战士、厦门学生领袖和工人领袖”。
欧阳申奥讲述“厦大记忆中的罗扬才”,时间跨度从20世纪20年代,一直延续到新世纪。从令校方头疼的学生领袖到厦大人的精神领袖,乃至以罗扬才为代表的革命精神成为厦门大学“四种精神”之一。欧阳申奥通过梳理史料,结合时代背景的变迁,分析厦大记忆中的罗扬才身份角色的变化,呈现不同阶段厦大对于罗扬才的书写差别。
在昌意讲述的“朋友与敌人:罗扬才人际关系”和郑婧妍讲述的“革命足迹:罗扬才活动空间”中,两位年轻学子通过“朋友圈”和“足迹图”的方式,描绘出罗扬才的革命生涯,让在场听众直观地看到革命者的感召力。
在厦工作的台青罗鼎钧,在沙龙互动环节发言,希望厦大师生也能用这种方式,讲好厦大台湾同胞的革命故事。
文史爱好者方正赞赏这4名00后的研一学生,表示宣讲烈士事迹不是照本宣科复述前人的书写,而是贴近本真地仰望革命先辈,“朋友圈”“足迹图”的讲述形式契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语境。
沙龙活动由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及市图书馆联合主办,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厦门大学研究生院承办。
【链接】
重读原始文本
发现一个差错
现场,4名学生透露,为了尽可能还原罗扬才烈士的生平事迹,他们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在图书馆、校史馆中查找、梳理原始的档案、书籍、报纸等材料。不是学历史专业的他们,在贴近史料的研究中,感受到了历史的魅力。
他们意外地发现,1986年《福建党史通讯》第六期和《福建工运史研究》第51期两篇文章,都称罗扬才烈士的就义时间为1927年5月23日,但比对《时报》《申报》的报道,当年的6月2日上午才是罗扬才烈士牺牲的准确时间。2016年开放的厦门大学革命史展览馆采用的亦是6月2日这个时间。
(本报记者 谢煜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