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大学党委书记 张荣
构建高校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有效引导不同类型高校依据自身特色优势开展科学研究,差异化培养各类创新人才;进一步加大工程技术人才自主培养力度;打破部门壁垒,培养出兼具实践性与创新性的技工人才;引导职业教育院校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围绕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人才,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
构建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引导高校差异化培养创新人才
“近年来,福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具备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良好基础。”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表示,他就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高等教育评价改革、高等教育出海等提出相关建议。
张荣表示,尽管福建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方面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但在推进两者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仍存在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高质量技术供给不足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张荣建议,从国家层面进一步支持福建龙头企业牵头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区域高水平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健全科技、产业、金融协同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方面,厦门大学正在积极行动,推动优势学科与福建重点产业链融合创新,牵头建设了三家省级创新实验室,推进共建“环厦大科技创新圈”,积极探索产学研用合作新通道、校地校企联合共研新模式,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张荣关注到,深化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需要。通过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能有效引导高校和科研人员将精力聚焦于高质量的科研创新上,避免单纯追求数量和短期成果,并激励师生开展更具挑战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推动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
张荣表示,深化高等教育评价改革,也是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适配度的需要,有助于优化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使其更加精准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创新目标。
基于此,张荣建议,构建高校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有效引导不同类型高校依据自身特色优势开展科学研究,差异化培养各类创新人才,引导各高校深化改革,闯出新路,作出示范。同时,国家层面以评价改革为牵引,遴选支持一些高校开展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试点,设立评价改革特区,通过试点示范带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落地见效。
(记者 王墨璞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