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日)上午,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举办建院1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建院十年,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已成功孵化一系列关键技术与创新成果,不断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注入新活力。
研发国产无人自旋翼机 赋能低空经济新赛道
2015年,厦门大学原航空系、机电工程系和自动化系成建制合并,组建成立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建院10年来,学院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粒子阻尼技术领域,研制出国际领先的粒子降冲击装置,实现了我国大直径舱箭运载火箭分离降冲击技术“零”的突破;在商业航天高频次发射领域,实现了“嘉庚一号”“本栋一号”等火箭的成功发射;在低空经济领域,研制海事应用的垂直起降固定翼“海骑兵”、人工增雨增雪的500kg级无人自旋翼机,物流应用的2吨级固定翼无人机GF2000等一系列低空飞行器,开发集感知、定位、决策、控制于一体的智能控制系统,推动厦门市低空无人机产业发展。
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2021级博士生 朱嘉诚:我的未来研究方向包括使用无人机进行快速的海上搜救,以及浑浊水体的水下态势感知,我希望通过这些研究不仅能提升无人机在紧急救援中的应用效果,还能探索无人机在复杂环境下工作的可能性。
聚焦前沿科研 开拓空天海洋融合新路径
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组建了飞行器设计工程、先进空天动力工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和空天智能控制4个研究中心,形成科研攻关整体合力。未来,学院将围绕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低空无人机和发动机等方向,开展进一步研究,依托厦门深海空天开发未来产业布局,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全面提升航空航天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
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教授 黄玥:3月17日我们与中国航发等单位依托尹泽勇院士工作站平台,自主设计全新研发百千瓦级混合动力系统,原理样机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展望未来,我们将加强学科交叉,特别是与厦大化学、海洋等优势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同时利用厦门丰富的海洋资源与地理优势和厦门大学海洋学科优势,面向海洋助力航空宇航学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