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地方媒体 >> 正文
东南网:厦门大学“知根溯源”实践队感受绿色能源澎湃动力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5日 来源:东南网

近日,厦门大学能源学院“知根溯源”实践队前往甘肃,走进河西走廊相关能源企业,深入国家能源动脉一线,探索新能源技术前沿,感受能源转型的澎湃动力。

从敦煌全球首座熔盐线性菲涅尔商业化光热电站到全国首个千万级风电基地,从张掖龙源建晟光伏电站到张掖绿电制氢示范站,从酒泉能源局到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这场跨越千里的实践让青年学子触摸感受到国家能源动脉的强劲搏动。

绿色转型:戈壁滩上的零碳先锋

在敦煌大成光电产业园区,队员们探访了全球首座熔盐线性菲涅尔商业化光热电站。电站率先实现熔盐工质线聚焦技术的商业化运行,集“聚光—储热—发电”于一体,使用熔盐作为吸收和储藏太阳能热量的介质,有效缓解风电、光伏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问题,提升电网对新能源的接纳能力,是我国新能源产业“换道超车”的生动诠释。

光电博览园中呈现了风能、太阳能、光热等多种清洁能源“多能互补”的壮阔图谱。首航高科100MW熔盐塔式电站的260米吸热塔如擎天巨柱,12万面定日镜构成的“超级镜子发电站”折射出中国光热技术的先锋实力,让队员们对于“风光无限”一词有了更生动的理解。

氢能突破: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在张掖经济开发区,队员们参观调研基于零碳理念建立的氢能产业专属园区,认识了解围绕氢能产业上、中、下游协同发展,打造集氢能制储运加、氢能部件与装备、氢能终端应用于一体的氢能零碳循环经济全产业链体系情况。其中,碱性水电解制氢、绿电制氢加氢、绿电制氢合成氨一体化等项目,实现了许多技术创新突破,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做出积极探索。厦门大学能源学院2024级硕士生张燕青表示,通过了解氢能产业发展现状,加深了对氢能这个清洁高效能源的广阔前景和巨大潜力,也对未来氢能汽车等应用场景普及、氢能产业跨越式发展充满信心。

精神传承:“追风精神”赋予创新能量

在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甘肃玉门风电场,队员戴上安全帽走进风机阵列,百米高的“白色巨人”叶片划破长空的呼啸声震撼人心。从1997年引进的丹麦“四小天鹅”的风电试验项目,到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屹立戈壁,全球最大“光热+”储能项目昼夜运转,玉门用一连串“全国第一”重新定义着能源工业的高度。队员们不仅了解了玉门从传统石油向风电基地转型的努力成效,也生动感受了“追风精神”体现的融入血脉中的改革勇气和创新精神,能源转型的背后,是无数人用坚守与创新托举起来的。

能源报国:青春目光读懂

队员们通过实地调研、沉浸体验、座谈交流等方式深入实践学习,聆听酒泉能源局关于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规划布局,感受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转型的新探索、新发展,体悟能源转型“追风人”的坚守担当和开拓创新,让“能源报国”的信念扎根心底。

“这次的调研实践活动让我切身感受着新能源技术的前沿创新、智能储输系统的高效精准,以及绿色转型的坚定步伐。”厦门大学能源学院2023级本科生林恩彤在实践后感慨道,看着戈壁滩上前辈们为能源转型努力探索的痕迹,更加深刻体会到“我们专业的价值从来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的图纸中,更深刻烙印在推动国家能源发展的每一个扎实脚步里。”

新时代的能源答卷上,“双碳”目标已擘画出清晰路径。从实验室走向戈壁滩的科技之光,正将荒芜之地变为“风光氢储”的产业热土。而厦大能源学子签下的安全承诺书、写满的调研笔记、激扬的青春誓言,已然化作端稳能源饭碗的铿锵承诺——以科技之炬照亮绿色发展征途,以青年之志筑牢强国之基。

(本网记者 刘玮 通讯员 戴佩琪)

【责任编辑:宣传部外宣】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