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海原县的山野间,树叶在秋风中渐次染上红黄紫绿,宛如画卷。一个宁静的午后,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孙理一行走进海原县第二中学、海原县第五中学和海原县关桥中学,看望在这里支教的厦大学子。师生围坐一堂,畅谈工作与生活,话语间流淌着亲切与温暖。
这是孙理第六次踏上宁夏的土地。看着年轻支教队员们日渐沉稳的身影,听他们讲述教学中的切身感受、学生们的点滴变化,孙理倍感欣慰:“大家迅速适应了海原的环境,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不仅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还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乡村实践,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厦大学子的担当与韧性。”他竖起大拇指,由衷为学生们点赞。
今年夏天,厦门大学第27届研究生支教团如约而至,奔赴这片被闽宁协作深情浇灌的土地。自1999年至今,一代又一代厦大青年接续奔赴宁夏,用青春点亮乡村课堂。这一段跨越山海的教育帮扶,延续着闽宁之间的深厚情谊,也让“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这句誓言,在黄土地上一次又一次被践行、被点亮……
风从海上来,吹过黄土地
在厦门大学社会学专业求学的四年中,林楚韩常听老师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起初她也只把这句话当作一句口号。直到今年夏天,她作为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抵达海原,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分量。
近日,在海原县第五中学的一堂地理课结束后,林楚韩收起地球仪和教案,向记者讲述了近三个月来的点滴感受。

林楚韩在海原县第五中学给孩子们教授地理课
来宁夏之前,林楚韩对这里的印象,大多来自新闻报道中反复提及的“闽宁协作”四个字。那是自1996年起,福建与宁夏跨越2000多公里的深情牵手,是“干沙滩”变成“金沙滩”的创业奇迹。而她,通过层层选拔和大四一年的筹备,终于成为这一宏大叙事中的一个微小注脚。
7月,林楚韩和队友们在海原县李旺镇杨山村开展七彩假期爱心托管班。第一天晚上,他们住在村民闲置的老屋里。没有空调,没有风扇,三十多度的高温和蚊虫的“骚扰”让人辗转难眠。第二天早晨,为他们做饭的村民大姐察觉到几个人满脸的疲惫,热情发出邀请:“是不是昨晚睡得不好?来我家住吧,我家有床,有电扇。”
“最朴素的善意,就在一句热情的邀请里。”林楚韩说,这份被当地村民和学生珍视的感动,让她此生难忘。

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最让林楚韩感到欣慰的,不仅是学生们的聪慧,更是他们眼中那份灼灼的求知欲

林楚韩正在讲授地球与地球仪的知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踊跃举手,积极回应老师的提问
三个月过去,她偶尔会想念家乡泉州湿润的海风、鲜香的湖头米粉和甜糯的地瓜干。但更多时候,她感受到的是与这片土地、与这里学生日益加深的情感连接。
在离开杨山村的前一天早晨,支教老师们组织学生排练汇演节目。林楚韩发现学生们眼眶泛红,几名学生突然冲上来紧紧抱住她,哽咽着喊:“老师,你们别走!”
“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要签名、写寄语,我一边写一边想,我哪有那么重要?”林楚韩回忆起那时的场景仍旧感动不已,“可他们的眼神告诉我,他们把我们支教老师当作亲人。”
在正式进入海原五中任教前,林楚韩和其他队员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准备。越临近开学,她越忐忑:尽管接受了培训,但没当过老师的我能否胜任?山区学生的学习基础到底怎么样?种种疑问在脑海中翻腾。
真正走进校园后,她发现,如今,海原县的各所学校教学设施完善,学生们不仅聪慧,求知欲也强。随着一次次备课、上课,她的教学逐渐步入正轨,信心也一点点建立起来。而最让她动容的,是学生们给予她的尊重与包容。
开学不久的一天,她的U盘突然无法读取,地理课件PPT播放不了。正当她在讲台前焦急调试时,教室里开始响起窃窃私语,声音渐渐变大。这使她更加紧张,手心都在冒汗。
就在此时,地理课代表突然站起身,大声喊道:“你们都安静下来!等等老师!”所有学生安静下来,齐刷刷地望向讲台。那一刻,林楚韩感到一种被学生信任和守护的感动。

课堂上,林楚韩细心观察着每个孩子的表现
从厦门到海原,2000多公里的路程,是一场跨越山海的奔赴:先搭乘27小时的火车到达西安,再换乘5小时高铁至中卫,最后转乘小巴抵达海原县城。正是在这漫长的旅途中,林楚韩和其他支教团队员,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实际行动续写着新时代的“山海情”。
“我们每个人的力量或许微小,”林楚韩说,“但27年来,一届又一届厦大学子传递着在宁支教的接力棒,从未间断。这份坚持,就是厦门大学的担当,就是闽宁协作的意义。”

海原县第五中学大课间,学生们正在进行跳绳活动
写在课本扉页的名字
不久前的一堂历史课前,海原县第二中学八年级14班的学生们发现,新来的支教老师阿依加玛丽·哎尔肯在调试教室的投影设备。当他们以为要播放教学视频的时候,大屏幕上却出现了一张熟悉的脸——上一届支教老师马敬雯正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
教室里瞬间安静,又爆发出激动的呼喊:“老师,你现在在哪?”“老师,你什么时候来看我们?”“老师,我们想你了!”
有的学生捂住了流泪的眼睛,有的直接哭出了声。站在一旁的玛丽默默看着这一幕,也红了眼眶。
这次“云端重逢”,不仅让学生们释放了思念,也让玛丽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原来,支教一年,能够产生如此浓烈的情感连接。也是从那一刻起,她开始思考,这一年支教结束后,自己能给学生留下些什么?

在海原县第二中学的操场上,阿依加玛丽·哎尔肯正将自己的支教感悟娓娓道来
玛丽来自新疆喀什的一个偏远乡镇。作为厦门大学第27届研究生支教团队员,她从祖国西北来到东南求学,又从东南奔赴西北支教,完成了一次青春的“双向奔赴”。
秋季学期开学那天,玛丽站在校门口迎接新生的到来。当看到学生们背着书包、拖着行李,手里还拎着家人准备的零食,她忽然心一软、鼻一酸,“他们和我小时候一模一样,小小年纪就住校,爸妈不在身边”。从此,她对学生们多了一份理解和共情,除了授课以外,也开始关心学生的三餐、作息和情绪。“很多孩子缺乏家庭的日常管束和关心,哪怕是一句‘记得加件衣服’,也可能成为他们努力学习的力量。”玛丽说。

在海原县第二中学,阿依加玛丽·哎尔肯为八年级的学生讲授历史课。
学生们的回应,同样细腻而真挚
一次晚自习,一名女生找不到历史书,急得在教室里转圈。她怀疑是同桌男生藏起来了,男生却始终不让她看自己手里的书。女生揪住非要检查书上写没写名字,男孩急了,大喊一句:“阿依加玛丽·哎尔肯!”
玛丽闻声走过去,才发现,男生把她的名字工整地写在了书的扉页。
“老师,我也写了!”“我也有!”紧接着,四五名学生纷纷翻开历史书,展示他们写下的名字。
原来,因为玛丽的名字很长,孩子们为了记住远道而来的老师的名字,就写在历史书的扉页上。
那一刻,玛丽心头一热,也更坚定地告诉自己,“要在备课、批改作业、日常相处中,再用心一点,再努力一点。”
作为一名支教教师,玛丽的首要目标是完成教学任务,但她更希望,这一年能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旅程。“我能给予什么,取决于我自身带着什么。所以,我每天都在提醒自己要不断成长。”

阿依加玛丽·哎尔肯俯下身,细致地查看每一位学生的笔记
对于玛丽来说,闽宁协作是宏大的国家战略,而落在她的三尺讲台上,是孩子们喊出的一声“老师”,是历史书上写下的一个名字,是视频连线两头的重逢和热泪。
“宏大和微观,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玛丽说,“闽宁协作的力量发挥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它就变成了温暖的日常、成长的养分和未来的希望。我们支教团的每个人,都是传递这力量的桥梁。”

每一节精彩的历史课的背后,是阿依加玛丽·哎尔肯在台灯下的默默耕耘
在孩子们心里种下未来
“老师,我的梦想是考上厦门大学,成为和你一样的老师。”前些天,一个腼腆的学生往马龙的手里塞了一张纸条,歪歪扭扭地写着这句话。马龙看罢,仔仔细细叠起来夹在教案中,这样每次备课都能看到。
马龙是厦门大学信息学院人工智能专业的毕业生,也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宁夏农村娃。如今,他正站在海原县关桥中学七年级4班的讲台上,向学生讲授“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的制度演进。

历史课上,马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同学们围绕议题各抒己见,课堂氛围浓厚
作为厦门大学第27届研究生支教团队员,马龙承担着三项任务:担任班主任、带四个班的历史课、兼任学校德育干事。从晨跑整队到晚自习查宿,从批改作业到关注学生心理状态,他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
“我出发前特意请教了往届学长,他们说的一句话让我记到现在。‘我们不是居高临下地帮助,而是平等地陪伴’。”马龙说,所以遇到任何情况,他都尽量和学生讲道理,先做他们的大朋友。
刚当班主任时,马龙也曾“踩过坑”
一次,为了给学生申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马龙统计班上困难学生补助材料,要求提交监护人社保卡复印件。一个学生交上来的却是自己的卡,马龙当场责问:“不是说了要监护人的吗?这么简单的事都记不住?”学生低着头,一句话也没说。
后来,和学生奶奶联系,马龙才了解到,这个学生是单亲家庭,父亲长期在外,对家里老小不管不顾。如果补助打到父亲卡上,只会被挥霍一空。无奈之下,学生才用自己的账户申请。
知道事情缘由的马龙特别愧疚,“如果老师不问因果地‘按规矩办事’,就可能把最需要帮助的学生挡在门外。”于是,和学生打交道的时候,他总会多看一眼、多问一句。
开学第一课自我介绍环节,有一个学生站起来一句话也不说。马龙尝试沟通,学生也只是点头或摇头。课后,他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安排了一个“长期作业”,用文字记录下每天的生活和想对老师说的话,老师则给出回应或点评。渐渐地,这个孩子开始主动和老师交流,和其他同学也玩了起来。
“每个‘不说话’的孩子,都有他的原因。”马龙说,“老师第一步要做的,不是纠正,而是理解。”

马龙班上的学生们正在进行小组讨论。大家神情专注,充满热情,沉浸在思考与交流的乐趣中
经历过从同心山区移民到青铜峡,马龙曾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山区的孩子普遍内向、自卑。但和班上学生近三个月的相处让他彻底改观:“他们不是‘需要同情的孩子’,而是‘有潜力的小树苗’。”他观察发现,班里有的学生会默默帮其他同学值日;学生感冒,旁边的伙伴立刻递上纸巾关心;还有学生在他查宿时会亲切地问:“老师,你今天累不累?”
支教之初,马龙定下了清晰的目标:把每一堂历史课上得生动有趣、深入浅出;通过讲述厦大的校园生活和前沿科技,帮助学生打开眼界;落实好“这条小鱼在乎”奖助学金的每一项工作,确保帮扶精准到位。
现在,他希望自己能给这群学生心中留下一些更长久的东西:一份努力可以改变命运的信念,一份被关爱也愿意去关爱别人的温暖,一份无论走得多远都愿意回望故土、建设家乡的深情。

海原县关桥中学的大部分学生是住校生。放学后,学生们在学生食堂用餐
课后,学生们总爱围在马龙身边,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厦大的图书馆有多大?”“人工智能能不能帮农民种地?”……一张张稚嫩的脸上写满好奇与向往。马龙笑着听他们提问,心里泛起阵阵暖意:“这些问题让我特别欣慰,说明‘外面的世界’不再遥远,正一点点走进孩子们的视野。”
马龙既是闽宁协作的见证者,也是亲历者和建设者。采访的最后,他认真地说,“我的使命,就是把厦门大学的优质资源和先进理念带回家乡,同时把宁夏孩子们的努力、梦想和希望传递出去。让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不只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更能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一直延续下去。”

一口热水,承载着两千多公里外的漳浦情谊。关桥中学的学生们每天都从这台标记着“闽宁协作漳浦援赠”的饮水机上接水
离开海原前,孙理感慨:“对厦大学子而言,这段支教经历是一堂生动的国情教育课,更是一次难得的人生淬炼。”教育报国的使命担当,让他们甘愿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山海携手的深情厚谊,让闽宁协作不再只是国家战略的宏大叙事,而成为跨越地域、直抵人心的情感共鸣。
闽宁协作是东西部协同发展的典范,它证明了通过优势互补、久久为功,能够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深刻转变。而厦大学子的支教行动,正是这一伟大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青春注脚——在三尺讲台上点亮希望,在乡土中国中砥砺成长,让山海之间,情不断,路更宽。
(宁夏日报记者 马丽 李宏亮 文/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