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乘风破浪、征逐大海的全球顶级科考船“嘉庚号”来一次亲密接触。6月4日上午,2022年厦门市“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嘉庚号海洋大讲堂”活动在“嘉庚号”上正式启动。
活动由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指导,厦门市科协、厦门市教育局、厦门市科技局、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厦门大学科考船运行管理中心、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厦门国有资本运营有限责任公司协办,厦门科技馆、厦门市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承办。
分享科考轶事
激发海洋科学兴趣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从“嘉庚号”的起航一窥科学知识的迭代更新,以及青少年科普方式的新颖变化。活动当天,厦门市科协主席、厦门大学副校长江云宝教授致辞,他说:“厦门不仅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3000吨级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嘉庚号'科考船,还拥有‘嘉庚精神'——忠公、诚毅、勤俭、创新。”
江云宝表示,作为科学知识的普及者、科学思想的传播者、科学精神的弘扬者和科学方法的倡导者,要让科学家精神与更多科技创新成果造福人民、造福社会。
随后,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蔡明刚上台作分享。作为曾多次踏足极地开展科考工作的资深极地海洋科学家,他分享了自己在科考过程中的奇闻轶事,激发了现场孩子们对海洋的好奇心。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嘉庚号”将作为科普载体开展“英才计划”,为青少年学生设置专门航次,登临“嘉庚号”体验科研考察。在此过程中,将由厦门大学名师团进行授课讲解,激发孩子们的海洋科学兴趣,推动建立独具厦门特色的科研品牌。
探访“嘉庚号”
叩开海洋知识大门
启动仪式结束后,“嘉庚号”船体内部探访之旅开启。孩子们依次参观了甲板、实验舱、资料室以及驾驶室等,聆听工作人员介绍海洋知识。
在排列整齐、足有一人高的“氧气瓶”前,孩子们观察发现每个瓶身都贴有编号。这是做什么用的呢?原来,这些瓶子全名为“温盐深仪”,在“嘉庚号”科考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温盐深仪”能提供海洋温度、电导率(盐度)、深度等数据,不同的编号意味着其可取水深度不同。
随后,孩子们参观了实验舱。“老师,这个圆圆的铁环有什么用处?”面对孩子们的提问,老师将手勾在铁环上,耐心地解释:“这是为了防止风大浪急,船体颠簸导致物件滑落所设。遇到这类特殊情况时,科研人员就可以主动让东西‘挂钩’来保持稳定。”实际上,“嘉庚号”上同样别具巧思的设计不在少数,在科研人员用餐的地方,桌面四周的边角都环绕着凸起,这样即使突遇船体颠簸,餐盘也不会容易掉落。
除此之外,科普设备也十分吸睛,其中有能将水过滤到极高纯度的纯水机,以及能控温到零下80℃的特制冰箱。这些在海洋科研中不可或缺的设备,为孩子们叩开了海洋知识的新大门。
“这一次海洋之旅,让我体验到海洋的奥妙,激发了我保护海洋的热情。”来自厦门一中初一年级的骆鲲旭告诉记者。在工作人员引导下,他亲手制作了一个海洋生态瓶,模拟在不同海水深度下不同生物的栖息状态,这种新奇的实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晨报记者 陈起鸿 通讯员 许晓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