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彭水军教授与张文城博士(现为南开大学博士后)、孙传旺副教授合作发表在《经济研究》2015年第1期上的论文《中国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量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梁若冰教授发表在《经济研究》2015年第4期上的论文《口岸、铁路与中国近代工业化》 双双入选 《世界经济年鉴2016》“2015年十佳中文论文(TOP10)”。
彭水军教授合作发表的这篇论文入选《世界经济年鉴2016》“世界经济统计学2015年十佳中文论文(TOP10)”,该文系其本人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此前,该成果已获得全国国际贸易研究最高奖——“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第十九届)优秀论文奖二等奖。作者指出:在生产分散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生产与消费活动普遍存在跨国界的地理分隔。一国可以通过商品和服务的进口来满足国内消费与投资需求,同时把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留在出口生产国。贸易对能耗与碳排放的这种国际转移效应显著影响着进出口国的生态环境及其相应的排放责任。该文研究表明,1995-2009年期间,中国生产侧碳排放和消费侧碳排放均出现大幅的增长,但生产侧排放显著高于消费侧排放,而且“入世”后二者差距呈迅速扩大趋势。中国有32%左右的生产碳排放服务于国外最终需求,尤其是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最终需求, 存在突出的“发达国家消费与中国污染”问题,而中国消费侧排放主要发生在国内。从变化趋势来看,研究期间,中国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量的快速增加主要是由国内最终需求规模的增长和生产部门投入结构变化带来的,而国内生产部门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则是有效抑制中国生产侧和消费侧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因素,但这种抑制作用近年来有减弱趋势。同时,中国与其他经济体的前向产业关联、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最终需求来源地结构的变化及其需求规模的增长也是导致中国生产侧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研究结论对于国际碳排放责任分配和国内节能减排、低碳转型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梁若冰教授发表的这篇论文入选《世界经济年鉴2016》“国际发展经济学2015年十佳中文论文(TOP10)”,文章讨论了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口岸开放与铁路基础设施的兴建对于近代工业革命的影响。文章利用新获得的一组清末新建工业企业数据,综合地理信息系统的地理地形数据,构建了1842-1916年的府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与三重差分模型来考察口岸与铁路对近代工业化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两者的影响途径与作用机制。文章的主要贡献包括三方面:一是利用工业企业数据考察了清末民初的工业化,这在对近代经济史的量化研究中是较为缺乏的;二是利用准实验方法有效地处理、控制了内生性问题;三是分析了口岸和铁路影响工业化的主要途径,不仅讨论两者对各类所有制与不同行业企业的影响,更进一步分析了对不同贸易类型的影响。文章的发现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首先,实证结果显示口岸、铁路以及口岸与铁路对新建企业选址均有显著正向的处理效应,而且口岸城市联通铁路对于企业数量、资本及就业均有较为显著的正向作用。这表明,对于开埠的口岸城市来说,其工业化受益于铁路的兴建,因而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投资与就业规模均能获得进一步增长。为解决口岸与铁路的非随机性选择效应导致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分别利用口岸与铁路的子样本城市以及工具变量对上述模型进行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结果证实了上述结果的稳健性;其次,文章利用分所有制与分行业的企业数据进一步讨论了口岸与铁路对工业化作用机制的差异,发现口岸具有鲜明的外来工业化特征,而铁路则对民企的发展更具影响力。而且,口岸与铁路对轻工部门的影响多为显著正向,而对重工业部门的影响则不显著,说明清末工业发展仍集中于原材料加工与处理,对推动产业链的形成作用有限;最后,从对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影响来看,对于那些已经开埠的口岸,铁路会显著降低进出口规模,表明贸易转移效应大于贸易创造效应。对于国内市场来说,铁路修建能显著抑制粮价的波动,并缩小两地间粮价的差异。由此可见,交通设施的进步确实能够促进地区间市场整合并逐渐形成全国性市场。
《世界经济年鉴》创刊于1979年,由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主办,该刊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刊自2015卷始设“最佳论文”栏目,以评价当年“世界经济学”及各子学科十佳中文论文和十佳英文论文,所有候选论文均刊载于顶级中文期刊和英文期刊。各论文评分基于专家投票(权重0.3)、文献引用(2015-16,权重0.7)和刊物影响因子计算而来。
(经济学院 刘晨宇)
责任编辑:曹熠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