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社会服务 >> 正文
实践路上丨“学金句·铸同心·促交融”:社会与人类学院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8日 来源:社会与人类学院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今夏,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依托学科优势与区位特色,组织多支师生实践队奔赴新疆、云南、宁夏、贵州、福建等地,深入开展“学金句·铸同心·促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暑期社会实践。实践队循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地的考察足迹,在实地调研中深学“金句”,在行走大地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深挖历史根脉,感悟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习近平2024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指明了方向。学子们的第一站,便是走进历史深处,在文化遗址与民间记忆里追寻“共同体”的脉动。

在新疆吉木萨尔北庭故城遗址,实践队通过唐代北庭都护府遗址、汉文与回鹘文文书、货币与陶器等珍贵文物,系统学习梳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感悟“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的历史必然性。而沿着车师古道一路探寻,实践队见证这条昔日的军事要塞转型为融合历史文化与民族团结教育的徒步路线,沿途的宪法知识解说牌与民族团结主题步道交相辉映。在交河故城遗址,队员们从“聚多元为一体”的建筑格局中读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悠久历史,切身感受古道从“戍边通道”向“交融纽带”的功能升华。“古道上的每一块石板都在诉说民族交融的故事。”指导教师社会系助理教授张奕感慨道。

南下云南,实践队在普洱景迈山听布朗族老者苏国文讲述父辈的往事。“1951年,我的父亲和各族代表剽牛盟誓,共饮团结酒”,苏先生追忆道。会上,各族代表在民族团结誓词碑上郑重镌刻下“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的铮铮誓言。誓词碑至今巍然屹立,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它不仅是民族政策最早实践的见证,也成为当地人民心中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

在宁夏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实践队重温那段筚路蓝缕的岁月。长征路上,红军之所以能够冲破艰难险阻,正是因为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支持与守望相助。跨越时空的红军精神,依旧昭示着团结是最强大的力量。

而在东南沿海的福建湄洲岛,实践队又看到了另一种历史延续。妈祖文化自宋元以来传播四海,如今更是连接两岸的重要纽带。队员们在妈祖源流博物馆里看到台湾香客留下的祈福牌匾,深切体会到共同的信仰如何跨越海峡,凝聚起“两岸一家亲”的情感共鸣。指导教师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副教授刘家军在参访中表示:“妈祖文化跨越时空、跨越海峡,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共同的精神信仰,生动诠释了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这一跨越千年的文化纽带,至今仍在深化两岸民间交流、促进心灵契合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西域古城到南方茶山,从六盘山的红色记忆到湄洲岛的妈祖香火,不同地域、不同历史现场,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交融汇聚的生动注脚。

聚焦政策实践,见证发展协作成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

——习近平2023年6月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在基层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方向与路径。学子们在各地的社区与乡村,亲眼见证了这些“金句”如何转化为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治理智慧与蓬勃实践。

在新疆昌吉嘉顺社区,实践队深入调研“嵌入式”治理模式:不同民族的家庭在同一栋楼宇比邻而居,“党员中心户”带动楼栋自治,邻里之间通过“百家宴”“趣味运动会”加深感情。社区书记说:“我们要让大家在一起住得安心、交往得自然。”这份细致入微的制度设计,让“石榴籽家园”真正成为生活日常。

这份发展的脉动,同样在彩云之南的村寨里跳动。在哈尼梯田,返乡创业青年马春生带着队员们参观他的合作社,讲述着如何将“稻鱼鸭”生态农业做成品牌,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在六郎城村,队员们看到,一株小小的“广南铁皮石斛”如何长成一个集康养、旅游于一体的大产业,让各族村民形成了“一荣俱荣”的利益共同体。指导教师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副教授李晋在调研中感慨:“产业共赢是最好的黏合剂,它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发展中真切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内涵。”在这里,民族团结不是口号,而是共同致富的现实图景。

远在宁夏闽宁镇,实践队走进菌菇大棚,看到“山海情”的真实成果。二十多年来,福建的资金、技术、人才与宁夏的土地、人力相结合,让“干沙滩”变成“金沙滩”。当地干部说:“这是我们最宝贵的协作经验,也是民族团结的样本。”指导教师社会学系教授陈福平深有感触:“闽宁协作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更塑造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团结精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生动实践。”而在福建平潭上楼村,学子们感受到两岸融合的独特温度。“积分超市”鼓励村民参与社区事务,“楼台会”促进两岸居民交流,台湾青年创业园里,一个个融合文创项目焕发活力。海峡之隔,却难阻共同发展的愿景。陈福平补充道:“从闽宁协作到两岸融合,我们看到的是一条从产业互助到心灵相通的团结之路,这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最动人的实践表达。”

从西北戈壁到东南海岛,从易地搬迁到社区自治,一项项因地制宜的探索,让“民族交融”走进百姓生活。

融入基层服务,传递民族团结温度

“要大力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相互欣赏、相互学习。要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

——习近平2015年8月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在云南保山瓦房小学,“彩云乡村”夏令营正成为多民族儿童交往交流交融的温暖平台。来自傣族、白族、傈僳族、彝族等民族的90余名儿童齐聚一堂,共同参与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学习活动。“非遗扎染”“穿在身上的博物馆”“民族拼图”“祖先的故事”等系列课程,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带领孩子们深入了解民族的多元魅力。实践队通过这一幅共同拼就的民族地图、一方协力染制的多民族纹样布匹,让各族儿童在“手拉手”的实践中真切感受交融的温度与力量。指导教师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助理教授徐榕榕表示:“孩子们共同完成的作品,不仅是文化的融合,更是心灵的靠近。在他们真诚的协作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然而然的生长。”

走进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麻山镇中心小学,实践队开展为期12天的支教活动。面对6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实践队采取“课程+活动”双轨模式,将素质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有机融合。在课程设计上,实践队不仅开设心理健康、历史地理、自然科学、艺术体育等素质拓展课程,更创新性地将布依族蜡染、苗族织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课堂,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强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活动方面,团队组织趣味运动会、主题观影、文艺汇演、艺术周等丰富多彩的集体项目,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生动践行“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刻理念。指导教师社会工作系助理教授李玉梅在活动中表示:“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共同学习和生活,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深厚的情谊,这正是民族团结最生动的体现。”通过系统教学和温暖陪伴,队员们以实际行动助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青春动能。

在新疆昌吉嘉顺社区的睦邻会客厅,一场以“茶”为纽带、以交融为主题的“闽昌茶话会”温情举行。实践队员与当地各族居民齐聚一堂,共品闽疆香茶,共话民族团结。实践队员带来清香的福建铁观音,社区居民端上醇厚的新疆奶茶,双方互敬互品、畅谈风俗,在茶香中深化文化互知,拉近心与心的距离。“方言合唱共鸣”,大家共同用闽南语唱响《爱拼才会赢》,用歌声传递携手奋斗、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美好愿景,以音乐为媒凝聚情感共识,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邻里互动中落地生根、浸润人心。

跨越山海,笃行求知。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的学子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在历史现场,重温民族交往脉络;在社区乡村,见证政策落地生机;在课堂乡野,携手播撒团结种子。一次次与土地、居民、文化对话,是一堂堂“学金句、铸同心、促交融”的生动课堂。他们把所见所闻转化为思考,把所思所感转化为行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殷殷嘱托,更是新时代青年的铿锵誓言。

(社会与人类学院)

【责任编辑:叶恒】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