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引导学生、发展学生”出发,通过创办学生德育讲坛和深入推进志愿服务,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导性,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让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角,并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感悟人生、锤炼品德、提升自我。
德育讲坛:台上台下的思想交流
“获奖确实很吸引人,有很多好处。但获奖只是结果,过程更加重要。最实在的是你在追求这个奖的过程中真正学到的本领,那才是可以受用一生的财富,才能够真正提升你的核心竞争力。”4月28日晚上,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06级本科生苏龙江在“‘我和金牌有个约会’———全国学术科创竞赛获奖者先进事迹报告会”上面对满场同学,给出这样的建议。当天与他一起演讲的还有其他5名同学。
与此同时,报告会在校园网上实时直播。一则则奖牌背后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广大青年学子的心,赢得了网友的强烈共鸣。网友“啥世界杯”留言说,“我要以这些同学为榜样,努力学习,开拓思维,对知识活学活用,面向社会实践努力。这些人的成功告诉我们,只要自己努力了,哪怕不是攀上最高峰,也能笑傲众山小。”
这只是我校德育讲坛的一个缩影。五年来,我校相继举行了“厦大学子点击十七大关键词主题报告会”、“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北京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专场报告会”、“大爱无疆”之厦门大学抗震救灾志愿者专场报告会、“亲历见证分享———‘实践归来话成就’主题报告会”、“弘扬志愿精神,无悔青春岁月”———厦门大学青年志愿者主题报告会、“军营建功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国家奖学金获奖者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多场德育讲坛。
所谓德育讲坛是指由学生自主创造、自主管理的一个全新的自我教育平台。“这是我校在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的一种新探索,也是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时代性和新鲜感的新尝试。”学生处处长林东伟说。
在这些报告会上,所有的“元素”都被打上了明显的“学生”烙印:演讲主角是“学生”,主持人是“学生”,听众也是“学生”,演讲主题则是“学生”们身边的“热点”和“焦点”话题或我校优秀大学生的典型事迹,传播形式则采用了学生们喜爱的“网络”进行———通过校园网同步直播。
也正因如此,德育讲坛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在学生们心中越来越有“名气”。抗震救灾荣立二等功的应征入伍大学生邸五峰、200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来自新疆农村家庭的蒋丽……一个个闪亮的名字通过德育讲坛走进了学生中,在学生中产生了强烈的辐射和示范效应。
志愿服务:校内校外的实践锻炼
刘毅很忙。准确地说,自从8年前与“红树林”结下不解之缘后,“忙碌”就构成了刘毅生活的主旋律。“虽然课业繁重,但每天还是会千方百计‘挤’时间来做红树林保护的志愿服务项目。”现已是海洋与环境学院2008级博士生的刘毅笑着说,“志愿服务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回首8年来的“志愿”生活,刘毅坦言,“自己获得了磨炼和成长,有了这八年的经历,我将和红树林一生结缘,终身致力于环保事业。”
在他的感召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中国红树林保护”项目中。项目组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覆盖东南五省的40多个合作机构,3000名志愿者这样的大团队,并在基础研究、人工造林、可持续发展教育、社区发展、资源调查、公众参与、能力建设和合作平台构建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和全球绿色资助基金会资助。
据统计,在厦大,像刘毅这样的志愿者约有1.9万人,虽然不是每一个志愿者都像刘毅做的那么“大”,但是他们都在以点滴行动践行着志愿服务的精神。
“让志愿服务成为我校大学生一种普遍的校园生活方式”。秉承着这样的理念,五年多来,我校大力推动志愿服务,引导学生自觉成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践行者,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
据校团委书记高忠华介绍,多年来,学校注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积极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学校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开展志愿者系列主题报告会,选出了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队员叶楠、“红树林守护者”刘毅等一批明星志愿者,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普及志愿服务理念。二是精心设计志愿服务项目。我校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需求出发精心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形成了“乡村有所图书馆”、“情暖厦门义满海西”、“校园公益日”等一批优秀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每年吸引万余人参与,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三是建设科学便捷的运行机制。我校推出了“厦门大学注册青年志愿者管理系统”信息平台,面向全校注册志愿者发放《厦门大学青年志愿者服务时间存折》,规范志愿者招募、管理与认证机制,引导志愿者长期参与志愿服务;建立和完善了激励机制,在志愿者组织内部建立以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为主要内容的星级认定制度,在坚持自愿无偿的基础上,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情况记入学生数据库。
据统计,五年来,我校青年学生累计提供志愿服务超过100万小时,形成了扶贫支教、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大型赛会、海外服务等较为系统的五大志愿服务类型,涌现出了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南强乡村学社、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等一批“明星”志愿服务团队。现在,我校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普遍认同,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投身到志愿服务行列。
(李静 葛郝锐)